當說到“立斬不赦”四個字時,徐世勣刻意加重了語氣,聽到自已開玩笑,紛紛跟著大聲應和了一聲:
“喏!”
一時間聲震九霄,震得城頭上的高句麗守軍不由兩耳發鳴,心中更是忍不住為之一嘆。
而徐世勣看著,認為自已這個主將管得太寬,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他卻依舊面沉如水,絲毫沒有解釋的意思。
倒不是他突然圣母心發作,不忍心傷害高句麗的普通百姓,而是之前他還在瓦崗之時便有血一般的教訓。
大業十三年四月,因為裴仁基和裴行儼父子獻虎牢關投降了瓦崗,瓦崗軍士氣大振,李密便決定一鼓作氣攻下洛陽。
當時瓦崗軍士氣如虹,不僅攻取了回洛倉,還一度攻進了洛陽城中。
這是瓦崗軍第一次攻入洛陽城,但也是最后一次。
因為數萬瓦崗軍一進城便徹底失控,沒人再聽將校們的命令,只顧著四處洗劫城中的百姓和富商。
而城中的隋軍就趁著瓦崗軍混亂不堪之際,對他們發動了反攻。
面對隋軍的反攻,四處分散的瓦崗軍一時間將尋不到兵,兵找不到將,只能各自為戰,很快便被隋軍殺得潰不成軍,狼狽退出洛陽城,一路潰逃到鞏縣。
從那之后,瓦崗軍再也沒有攻入過哪怕一次洛陽,徹底失去了入主大隋東都的機會。
正是因為親身經歷過如此慘痛的教訓,徐世勣才要在戰前一再強調軍紀的重要性。
他不會阻止將士們放縱軍紀而壞了大將軍的大計。
他不知道的是,此時來護兒站在船上遠遠看著這一切,內心一時之間同樣是五味雜陳。
因為同樣的錯誤,他又何嘗沒有犯過。
在第一次征討高句麗的戰爭中,雖然大隋有好幾路兵馬被高句麗軍隊擋在了遼東城下,但來護兒率大隋水師渡海而來,由浿水深入高句麗腹地,距離高句麗的都城平壤城已經不足六十里。
當時高句麗王高元之弟高建親率數百敢死隊來攔截隋軍,卻被來護兒第六子來整和隋軍大將費青奴擊敗,高建自已也死在亂軍之中。
之后來護兒不顧水軍副總管周法尚的勸告,挑選四萬精兵直趨平壤城下。
平壤城中的高句麗守軍出城迎戰,卻再次被來護兒率領的隋軍擊敗,隨后來護兒乘勝率軍殺入平壤城中。
可隋軍一進城便開始四處劫掠,亂不成軍,城中的高句麗士兵則趁亂殺出,將混亂的隋軍殺得潰不成軍,死傷慘重,最終只有數千殘兵跟著來護兒逃出了城外。
如此聽了徐世勣的戰前訓話,再回首當年往事,來護兒心中自然百般不是滋味。
若是自已當年能夠提前想到這一點,戰前約束好軍紀,恐怕平壤城早就是大隋的囊中之物,高句麗王高元早就被自已作為戰俘獻給天子,也不會再有之后的二征三征高句麗之事,大隋百姓也不會為了逃避兵役而競相造反,最終讓大隋江山淪落到如此地步。
只能說是一失足成千古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