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護兒沉吟片刻,隨即重重搖了搖頭道:
“不會,以老夫對高句麗人的了解,他們雖說狡詐,但卻很是堅韌。
若是我們隋軍當真攻破了平壤,他們或許或因為戰況不利而暫時對大隋俯首稱臣,可只要一緩過來,便會立即與大隋決裂,重新與大隋為敵。”
要不怎么說往往是敵人才最了解敵人,更何況來護兒當年就吃了高句麗人的大虧。
大隋第三次高句麗時,當時因為他率軍攻破了遼東重鎮畢奢城,高句麗王高元不得不派人去跟皇帝楊廣請降,而楊廣也因為輕信了高元的請降,而下旨讓他班師回朝。
等他率領大軍一撤出遼東,高句麗人便立即出爾反爾,拒絕臣服大隋。
有了這個前車之鑒,來護兒便對高句麗人的狡詐有了清醒的認識,絕不會輕易再相信任何一個高句麗人的任何一句話了。
徐世勣聞言卻是笑了笑:
“聽來公的意思,我們即便是損兵折將攻下了平壤,但卻既守不住,也不能讓高句麗人臣服,我軍攻下平壤又有多大意義呢?”
“這……”
來護兒一時間被徐世勣反問得有些啞口無言,隨后嘆了一口氣道:
“但至少也能給高句麗人一點威懾,讓他們見識到我大隋的天威,讓我大隋一雪當年之恥。”
徐世勣聞言卻是笑了笑:
“想雪恥的辦法有很多,攻破高句麗的都城只是其中一種罷了。
若是高句麗人毫無準備,我軍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便奪取大城山城和平壤,恐怕不用來公開口,我徐世勣自已也會帶兵去攻取大城山城和平壤。
可如果末將沒有猜錯的話,如今高句麗人必然在大城山城部署了重兵,若是我軍強行攻城,恐怕即使最終能夠攻下,我軍也是死傷慘重。
大將軍之所以派我等遠征高句麗,是為了疲敵和弱敵,并非是為了跟高句麗人硬碰硬。
若是我們在大城山城和平壤折損太多兵馬,回到中原又該如何向大將軍交代呢!
因此,依末將之見,我軍還不如見好就收,趁現在撤軍返回中原,將滿目瘡痍的國土和幾十萬無家可歸的難民留給高句麗王高建武去頭疼。
再者說了,我們此次遠征高句麗讓他們損失如此慘重,應該感到奇恥大辱的是高句麗人,而不是來公,來公應該釋懷了才是!”
“哈哈哈,徐將軍所言極是,看來老夫白活了六十載,還不如徐將軍活得通透。”
在一陣陣爽朗的笑聲中,來護兒終于徹底釋懷了。
兩天后,大隋水師從黃城撤軍,在浩浩蕩蕩的船隊身后,是熊熊燃燒的黃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