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這個法子眼下同樣行不通。
因為關隴集團占據著關中最多最肥沃的良田,自然也就坐擁著關中最多的糧食。
這些糧食他們幾家哪怕吃幾輩子都吃不完,便大量投放到市面上售賣。
因此,關中的糧商絕大多數都是關隴集團的人。
正是因為有關隴集團做他們的后臺,他們才敢如此肆無忌憚去哄抬糧價,囤積居奇,在隋軍即將兵臨城下的關鍵時刻大發國難財。
若是朝廷敢動這些糧商,無異于是在自絕于關隴集團,跟他們徹底決裂。
如今大唐還離不開這些關隴集團的支持,李淵自然不好去懲治這些糧商。
可眼看著城中因為糧食引發的騷亂越來越嚴重,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李淵只能無奈去跟關隴集團求援,希望他們以大局為重,為了大唐的長治久安,在城中平價大量拋售糧食,從而穩住民心,讓城中軍民可以一致對外,抵御即將殺來的隋軍。
但李淵自已拉不下那個臉,便讓尚書左仆射裴寂出面,一家一家去說服這些關隴貴族開倉賣糧,助朝廷穩定局勢。
可裴寂一連跑了幾天,嘴巴都快說好了,就是沒有一家肯松口,哪怕是作為李淵妻族的竇家。
而李淵在御書房聽完裴寂的匯報之后,氣得當場將御案上的奏折通通掃落在地,大罵幾大關隴家族為亂臣賊子。
此時此刻,他似乎理解為什么楊堅和楊廣兩父子要拼命去打壓和削弱關隴集團了。
不打壓和削弱他們,自已和之后的大唐歷代皇帝遲早都要淪為他們的傀儡。
但在憤怒的同時,他的內心也不由升起陣陣惶恐不安。
因為他知道這些關隴集團之所以會拒絕開倉賣糧,除了舍不得放棄糧價暴漲帶來的高利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再看好他們大唐。
或許是因為十幾萬唐軍遲遲不能攻下河東,又或許是因為秦昇僅率一萬鐵騎就輕松殺入了關中,又或許是因為幾天前五千唐軍兵敗渭水,如此種種導致關隴集團失去了對李淵和大唐的信心。
而這才是讓李淵深感不安的根源所在。
畢竟如今隨著他下旨讓十幾萬唐軍撤回關中,意味著大唐已經徹底放棄了收復河東。
沒有了河東之后,大唐就只剩下了關中、河西和巴蜀,其中河西貧瘠,巴蜀又尚未完全歸心,因而如今朝廷真正能夠倚靠的就只有關中,確切的是關中的關隴集團了。
一旦失去了關隴集團的支持,誰也不知道他的大唐江山還能維系多久。
一想到這些,李淵心中的怒火便消散于無形,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沉重的心情。
思前想后許久,他最終決定去一趟竇皇后所住的立政殿。
事到如今,只能讓竇皇后出面,以竇家作為關隴集團的突破口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