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眼書架上多出了一排資治通鑒,淺間搖了搖頭,讀史的興趣,又被讀哲學的興趣壓了下來。
史學無法降低他的感性,只有哲學這種東西,才是他冷靜的解藥。
翻了一下號稱最早的推特文、最有趣的發瘋文學文學家兼任業余哲學家齊奧朗的格言體閑書供詞與放逐。
他再一次確認了,自己對虛無主義的厭惡。
波奇關了床頭燈,放好書,鉆進毯子里,露出披散著金發的小臉,對淺間說道,
“阿水我睡了哦晚安”
“晚安。”
房間里陷入寂靜,外面的蟬鳴又響起來。
淺間遠遠地看著波奇。
他沒有想到,無論是打工,還是搬出去,波奇都如此順從。
給她貼上任性、懶惰標簽,并做了其他預案的自己,此刻顯得十分愚蠢。
或許波奇也在努力,與過去的自己出云凱特婭告別。
自己應該對她更加寬容一些了。
直到聽著波奇除了輕柔的呼吸聲再無動靜,淺間又將目光看向了書上的內容
每個時代,人們都以為自己正親歷著人間天堂的消失,這樣想也不無道理。
贊同。這和每個時代都在罵年輕人墮落,但時代正以越來越快的節奏進化一樣。
我陷入了某種焦慮,難以自拔。這時,有人按門鈴,我打開門。一個年長的女人站在門前,我們沒想到她會來。接下來的三個小時,她用她的愚蠢言論對我狂轟濫炸。我的焦慮轉變成憤怒,我得救了。
贊同。自莪批判的人永遠比那些喜歡批判別人的人來得可愛。但是,覺得憤怒比焦慮好的人,一定是攻擊性人格吧
當必須要做重大決定時,最危險的事情莫過于征詢他人意見,因為除了個別失心瘋,沒人真心為我們好。
愛一個人,為了與之更加親密,而盼著他遭遇巨大的不幸。
這兩句也贊同,但感到惡心。
如果說今天課間聽的紀伯倫先知是一部風景紀錄片。齊奧朗的供詞與放逐,就是一個一位情緒大師導演的紀實災難片。通過剪輯人生卑劣和苦難的真相,勸大家早日清醒過來。
有些后悔看這書了。
淺間寧愿看魯迅,而不是齊奧朗,因為,除了自以為是的抱怨和諷刺,他無法從齊奧朗的文字感受到力量。投身虛無主義,永遠保持懷疑,并不會顯得你有多超脫和成熟。
忍著惡心,利用快速看完這部書,淺間又釋懷了一些。
帶著立場看自己本就反感的東西,本就是一種折磨。但是,不完整經歷這些折磨,你居高臨下的批判,就無法逃離以偏概全的缺陷。
當你拋去立場,以無的心態,試圖去理解這個東西,并成功提取有用的方面時,這個東西又沒那么討厭了。至少,會比近衛千代討人喜歡。
關上供詞與放逐,耳邊的喧囂都消失了。
淺間搖頭,急功近利地在書里尋找解藥,至少應該先敲1000次響指提升運氣再看吧
起身給毯子掉地上的波奇重新蓋好身子,調好了凌晨的讀書鬧鈴,淺間想了想,又取消了,躺在沙發上,閉上眼睛。
朋友、責任、自我、放歸無數詞連成火車在腦袋里轟隆轟隆地開。
二見、不死川、間島、波奇、一條她們巨大的面孔,仿佛一座座雕像,又成為火車穿越的隧道。
從她們微啟的嘴里,一遍又一遍的穿透。
無休無止,無止無休
7月19日。
38°c,天氣晴。
東京的氣溫突破新高。
感覺蟬還沒休息夠2個小時,又開始叫起來。
從全新的噩夢里醒來的淺間,長吁一口氣,將額頭的汗抹去,沖進浴室開始沖涼。
等他出來時,波奇也已經起床。
“阿水,昨天沒有定鬧鐘起床學習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