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房小組每天上班后,根據每天的工作計劃,前往向陽村和綠水村,在村干部的配合下,挨家挨戶對村民的房子進行測量。
不僅要測量房屋的面積,還要裝修的面積,以及測量宅基地的面積,這些測量完的數據,是需要每一戶的老百姓簽字確認的,雙方都認同,才能推進后續的相關工作。
每天各個量房小組都會有一定工作量,下班前會將今天測量完的數據報給核驗小組。
核驗小組會根據實際測量的數據,核對跟房產證的面積是否一致,并根據拆遷標準,計算政府需要賠償每家每戶多少錢,包括異地回遷房的補償面積多少平米,這些都要算出來,中間不能出一點差錯。
等核驗小組搞定后,會將結果提交給審核小組進行復核,確認無誤后,移交給協議小組,開始挨家挨戶跟老百姓進行溝通,誰家同意拆遷款,就簽訂協議。
這個過程是最難的,因為會有老百姓嫌棄政府補償的少,不肯簽協議,這就需要做通老百姓的工作,
等兩個村子每一戶都溝通好后,會同步將拆遷款的總額,匯報給方水鄉分管領導確認,并且上鄉黨委會討論,再上報到縣委縣政府,最后上縣委常委會討論。
隨著各級領導都確認完畢,會開始組織拆遷工作,先把房子都拆了,然后再根據事先簽訂的拆遷協議,給各家各戶的老百姓打款。
整個過程說起來容易,但真正操作起來,方水鄉工作量很大,而且每家每戶的老百姓都需要去溝通,跟人打交道的工作才是最難的。
陸浩聽閆聰大概說完后,馬上說道:“閆書記,王鄉長,我提幾點工作要求,方水鄉必須落實到位,這也是你們工作的底線。”
“陸縣長,您說。”閆聰和王毅都已經拿著筆,準備在記事本上記錄了。
陸浩喝了口茶,潤了潤嗓子道:“第一,縣里面拆遷款緊張,拆遷標準是不可能再提高了,挨家挨戶都是同一個標準,沒有人能例外。”
“向陽村和綠水村老百姓不少,有些家里人口多,難免有些親戚朋友在縣里,市里,甚至省里一些機關單位當公務員的,保不齊還有體制內的領導老家是那邊的,總之你們要格外留意一下這些家庭。”
“記住了,不管誰打招呼,他們的拆遷款和拆遷標準,也都必須跟其他普通老百姓一樣,要是有某些領導或者熟人私下跟你們打招呼,請你們多測量一些他們家的面積,意圖在拆遷賠償上多要錢,不用理他們。”
“類似這種事情,直接告訴他們,縣里不允許,他們要有本事,就讓他們直接來找我,我倒要看看誰是誰臉皮那么厚……”
陸浩是從基層一步步上來的,他知道拆遷賠償工作中有不少貓膩,多算一點測量面積,或者核驗組算錯,都會引起拆遷補償款金額變多。
不管是基層工作人員收了好處,有意為之,還是真的測量錯了或者寫錯了,總之類似的事情,在各地拆遷工作中時不時就會發生。
陸浩前天才在新聞上看到過案例,有拆遷干部粗心大意,把三萬寫成了三十萬,多了一個零,審核人員居然沒有發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