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一臉笑意,目光溫和地看向曹昂,開口問道:“曹公子,觀此戰報,你覺得涼王此人如何呀?想必你心中定有諸多看法吧。”
曹昂聽聞,神情立刻變得嚴肅而莊重,略作思索后緩緩說道:“從戰報來看,涼王驅滅匈奴一族,此乃不世之功。他以非凡的勇氣與卓越的軍事才能,捍衛我大漢尊嚴,保境安民,實乃民族之英雄。”
李儒微笑著點頭,接過話茬說道:“曹公子所言極是。我家大王一直將百姓放在第一位,身居高位而常憐小民。他深知邊疆百姓飽受匈奴侵擾,缺衣少食,苦不堪言。所以一心想著徹底鏟除匈奴這一禍患,讓百姓能過上安穩日子,不再擔驚受怕,能有衣穿、有飯吃。這便是他不惜一切代價驅滅匈奴的根本原因吶。”
曹昂聽后,眼中欽佩之色更濃,接著說道:“而涼王竟能拱手將收復的并州讓與公孫瓚,這一舉動,足見其品行高潔,胸懷寬廣。在這亂世之中,土地與權勢何等誘人,然涼王卻不為所動,看重的是與公孫瓚之間的情誼,這份深情厚誼,令人動容。此等重情重義之舉,實非常人所能企及。”
李儒捋了捋胡須,神色認真地說道:“曹公子卻有所不知。公孫瓚將軍此前與涼王相處得并不和睦。昔日先帝從中作梗,致使他們師兄弟之間嫌隙漸生。公孫瓚被先帝挑撥,對涼王向來沒個好臉色,雙方還多有相爭之處。即便如此,涼王卻從未將這些過往恩怨放在心上。此次公孫瓚在幽州一敗后,勢力大減,涼王深知其處境艱難,并州之地對公孫瓚而言,是東山再起的希望。涼王此舉,一來是顧念同門舊情,二來也是期望公孫瓚能在并州發展壯大,共同抵御外敵,為大漢江山增添一份力量,此乃大胸懷、大智慧啊。”
曹昂聽后,滿臉震驚,愣了好一會兒才說道:“竟有這等曲折過往!我原以為他們關系一直交好,沒想到涼王在這般情況下,還能摒棄前嫌,將一州之地相讓,如此胸襟,實在令曹昂汗顏。涼王真乃當世豪杰,重情重義,令人敬佩至極。”
曹昂不住點頭,眼神愈發熾熱,難掩內心激動:“至于涼王毅然率領大軍前往草原開戰,欲犁庭掃穴、追亡逐北,更是盡顯其豪邁與氣魄擔當。這是為了徹底根除邊患,為大漢百姓謀萬世之安寧。如此一騎當先、無所畏懼的英勇作為,實乃大丈夫之典范。”
李儒神色莊重,說道:“確實如此。涼王目光長遠,深知草原游牧民族對大漢邊疆的威脅猶如芒刺在背。若不徹底解決,邊患將無窮無盡,百姓永無寧日。他不顧自身安危,親率大軍深入草原,就是要斬草除根,為后世子孫創造一個太平盛世。這份擔當,這份氣魄,又豈是一般人能有的?”
曹昂聽了李儒這一番解釋,對馬超佩服得五體投地,由衷贊嘆道:“涼王所作所為,令曹昂大開眼界,實在是世間難得的豪杰,吾輩終身學習之楷模。”
李儒看著曹昂這一番發自肺腑的言論,臉上浮現出一種神往的神情,那眼神近乎狂熱,仿佛對馬超的崇拜已經深入骨髓。他心中暗自好笑,不過,這也正是他與馬騰所期望看到的,他們就是要曹昂對馬超產生如同信徒般狂熱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