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村里來了幾戶客居的城里老人,他們想要過鄉下的田園生活,說到底純粹是為了養老而做出的選擇。
溫阿姨的妹妹和妹夫住了幾天才走,有時確定了租地扣大棚,也是溫阿姨的地主人,在她的大棚旁割出一塊地。
城里人退了休,手頭有點積蓄,那些會生活又浪漫的人,主選鄉下作為他們晚年的棲息地,很多人作為開拓者試水,跟風就是他們的親戚朋友和鄰里,溫淑芬就是受姐姐感染,也要兼顧種菜作為副業,在滿足自食外還可以賺取點額外收入,何樂而不為。
如往常,初寒妞受托幫著找了老主顧安裝隊,談好價格就開干。大包給施工隊,其只需接收付款就行,其他一切均不用操心。
現在不愁干活找不到人,錢到位了,活干的就快,一周時間完工,初寒妞又找張與冉幫著籌劃播種,種什么參考其他大棚品種,大都是生長快的葉菜。
安裝大棚期間,溫淑芬來過兩次村里,看了幾戶農舍,租了一戶,付了兩年租金,又自己著手收拾了一番,購置了些生活用品,以備日常之需。
溫淑芬來到初寒妞大棚參觀,問道,”寒妞,大棚菜一個下菜周期是多長時間?”
”兩到三個月吧,但也要看季節,”初寒妞回道。
”你幫我聘個農藝技術員吧?”溫淑芬請求道,”我過幾天過來村里住,我兩眼一抹黑,啥也不懂,得有人帶一帶?”
”那我給你介紹一個結合體成員,”初寒妞爽快答應。
”到時我給點費用,”溫淑芬說,”咱不能讓他白忙活?”
”溫姨,這個不用,”初寒妞說,”我替你配個老鄉作指導,都是免費的。等你的菜快收割時,可加入咱結合體,但要是雇人干活,你是要出費用的。”
村里有些農戶專出散工,按小時計算,主要任務是大棚里的農活——蔬菜田間管理,如薅草、松土、除蟲和澆水等,無規定作業大棚,統籌用工管理,哪家大棚有活去哪家,以節省用工費用。
”寒妞,你今后的志向是要做成有機蔬菜基地嗎?”溫淑芬提出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
沉思片刻,初寒妞說,”當初扣大棚時是有這個心愿,一年多過去,在咱后山村才有三十幾座大棚,其中還不都是種有機菜的,咱結合體內部的大棚數量剛剛突破二十幾個,擴充規模難度很大,不少農戶也很看好大棚種植,但苦于沒有本錢,又不敢冒險,因此要建成基地還需要漫長的過程,幾萬塊錢也不是小錢,咱農民靠種地,年景好也剩不了幾個錢,年景不好,一年就白干了,家里有點積蓄,哪舍得一下投入幾萬塊呢!”
不過村里的大棚多是以外來投資者為主,帶動了村里的大棚經濟,其所建大棚數也快二十座,本村人占比很小,而熊跡繡一個人就投了十座。
原本加盟的人越多,對種植戶是件好事,作為基地化經營也是個促進,但有幾個結合體成員不樂意了,他們擔心自己的利益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