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寒妞,有機大棚種植擴張是頭等大事,只有形成規模,才能大展宏圖,本村的村民多無斥資能力,就要對外招商,而那些自愿加入的投資者,持歡迎態度還不夠,哪能有排斥心理呢?
在這點上,所表現的就是人的私心雜念,農民的小民意識變得不可侵犯,但他們只能在私下嘀咕,不敢當著初寒妞的面明說。
隨著溫淑芬的加入,這種擔憂心理越發強烈,他們攛掇張與冉跟初寒妞反映,希望她能維持現狀,不要再拉人入伙。
受人唆使,張與冉也聽信了那幾個人的偏執想法,找到初寒妞:”寒妞,咱結合體有幾個人讓我找你說個事?”
初寒妞:”張叔,有啥事就說,怎么還抹不開似的?”
張與冉:”他們的意思是,咱結合體成員不要再增加了?”
初寒妞:”啥原因?”
張與冉:”他們擔心,加入的人多了,種出的菜多了不好賣不說,還賣不上價錢,物以稀為貴嘛?”
聽此,初寒妞開心地笑了,笑得張與冉直發毛。
張與冉:”你不是這么想的,你家也有兩個大棚?”
初寒妞:”確實存在多了不好賣、也賣不上價的問題,但事情不能那么直觀地看。你以為少了就可以賣高價嗎?不是。之前我沒種有機蔬菜時,有誰知道咱后山村,現在知道了,為什么?因為我們有二十多個有機蔬菜大棚,我們賣到鎮里和陽濱市,甚至于大型超市都有售,如果沒有量上的優勢,吃到的人也不會多,那我怎么推廣?我們要形成產業,最終的目標是要建成有機大棚蔬菜發展基地,離這個還很遙遠,我們還要增加大棚建設的規模,我憂慮的不是多,而是還不夠……”
張與冉:”你是說,還要擴充,到時價格不就更低了嘛?”
初寒妞:”我們種菜是要人能吃得起,不是為了賣高價,我想到那時,有些外地的菜販會來咱村批發有機菜,甭說二十幾個大棚,就是四十多個都不不夠。不要怕多,也不要擔心賣不上價,當吃有機菜成為普遍人的認知,我們的菜會供不應求的,長遠看,受益的是我們這些種植戶,要產業化,就得有規模,靠自己拿到市場一斤一斤賣,未必就能多收入,付出的多余勞動不算了?”
說服初寒妞收斂接受加入者,結果讓她給上了一課,聽來也很有道理,難怪這幾個結合體成員缺乏遠見,他們的想法未免太狹隘了?
在張與冉走后,初寒妞陷入沉思,既然結合體成員中有了這種傾向,就要及早作出引導,不能這樣悶著,得說開了,解開這個結,不然人們心中始終堵著。
有必要開個會,以打消大伙的擔憂和疑慮,什么事情說開了,心靈也就開悟了,想多賺錢是好事,但也要取之有道啊!初寒妞尋思著,但對他們的顧慮也很理解,誰不想多賺錢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