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國南部的那個島就是九州島,別說是二十萬戶,安置一百萬戶也輕輕松松的,琉球島就是后世的灣灣,安置一百萬戶跟玩似的。
所以,在李元景眼中看來,人多地少的原罪在于朝廷不思進取,地方不夠想著去開拓就是了,成功的拿下了疆域,最終卻守不住,這個責任依舊在于朝廷。
“這些只是一個粗略的估計,到底能安置多少人,要看接下來的實地考察才能有結論,不過臣弟個人感覺,這三處安置三百萬戶人口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李元景接著說道。
“你知道大唐現在有多少人口嗎?”李世民皺了皺眉頭,有些不爽道。
“幾千萬總有的吧?”這個李元景還真不知道,反正他知道大唐人口數量真的不少,瞅瞅大街上,雖然不說到處都是人,但在內地走一圈到處都是人口聚集區。
“二百八十萬戶,人口大約一千五百萬!”李世民給出了一個準確的數字。
“大業年間有多少人?”李元景愣了下,旋即想起了這個時期的另一個特殊人群,隱戶!
“大業五年,有人近五千萬,戶八百九十萬!”房玄齡緊跟著回應道。
少的人去了哪?短短數十年的戰亂,能讓人口少了八成?這個換作任何人都不會相信的。
八年抗戰也好,十來年抗戰也好,華夏的戰損雖然不少,但總人口數并沒有出現類似這種情況的雪崩。
而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都沒出現的現象,現在能出現嗎?
當然也不能,少的這八成人口,一部分是真的死于各種天災**,一部分是逃亡其他地方謀求生路,但更多的人是選擇了隱姓埋名,成為隱戶。
“課口人數有多少?”李元景想了想,問道。
“大概將近二百五十萬人!”房玄齡緊跟著回應。
“二百五十萬人養著整個朝廷,難怪朝廷會這么窮!”李元景忍不住的埋汰了句,可以想象的到,這些需要納稅的百姓日子到底有多苦。
“隱戶的日子要比大唐順民過的舒坦啊,哪怕主家收的比朝廷多一些也是值得的,至少不用服勞役,只對主家負責就可以了。”
“你不挖苦朕兩句心里面就不舒服不是?”李世民沒好氣的看向李元景,難道自己想要這么多隱戶嗎?當然也不想啊,可是自己又有什么辦法?
“那倒不是!”李元景笑著搖了搖頭,對付隱戶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前提是要找對了方向。
“整個大唐僅有二百多萬戶,可即便如此,每戶也不能足授土地,由此可見,土地兼并的情況不容樂觀,朝廷若是再不注意的話,日后課口人數怕是會繼續降低。
所以,接下來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這些隱戶逼出來……”
(人口戶數資料參考于《通典》食貨7及《隋書》卷29,根據貞觀五年這個時間軸對資料人口戶數相應減少了一些,以求更接近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