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可盈駁斥道:“窮兵黷武,此乃燕朝日漸頹廢之根本也。陛下,如今各地天災頻發,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百姓們連草根都需爭食以果腹,此等情境之下,我們還要大肆征兵,窮盡國力以戰,豈不是在教唆陛下自絕于天下蒼生嗎?
再者,江南雖素有魚米之鄉、富庶之地之美譽,但那富庶的不過是鄉紳權貴之家,尋常百姓多少能吃得上一頓飽飯?若再行征兵之事,勢必加重民間疾苦,引發更多動蕩。臣以為,當前應以安撫民心、恢復生產為首要之務,而非輕啟戰端,徒增傷亡。
陛下,臣并非怯戰之人,但戰爭之殘酷,非親歷不知其苦。臣只愿我大燕能休養生息,待國力日漸強盛之時,再圖長遠之計。還請陛下三思而后行,勿因一時之怒,而陷天下蒼生于水火之中啊。”
言罷,郭可盈深深一揖,目光中既有對國事的憂慮,也有對民生疾苦的同情。
郭可盈的一番肺腑之言,讓錢元昭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感到自己仿佛站在了一個進退維谷的十字路口。初登帝位,便遭遇了如此棘手的難題,這無疑是命運對他的一次嚴峻考驗。
想到順蘭若得知乾軍大舉進犯燕朝的消息,定會憂心忡忡,食不甘味,夜不能寐,錢元昭的心中便充滿了不舍。他不愿讓新婚的妻子承受如此沉重的思想負擔,更不愿看到她因擔憂國事而陷入郁郁寡歡,整日生活在陰霾之中。
然而,面對乾朝的強勢進攻,錢元昭又感到無力回天。打,實力懸殊,勝算渺茫;躲,又無處可逃,只能坐以待斃。臣服于乾朝,則意味著他將成為亡國之君,這是他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
戰爭,拼的是國力,是軍隊的綜合實力。若硬要支撐著抵抗乾軍的進攻,勢必要傾盡國力,窮兵黷武,這無疑會背負天下人的罵名。此刻,錢元昭仿佛看到了父皇當年的身影,體會到了他當時的無奈與掙扎。
王孝武輕笑一聲,眼神中閃爍著不屈的光芒,反駁道:“傅大人,您的意思是,咱們索性舉手投降,跪迎那些以屠城為樂,視燕人為豬狗的乾人嗎?乾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他們的鐵蹄之下,是多少無辜百姓的血淚與哀嚎。您難道忘了,他們是如何在高奇縣犯下滔天罪行,將我們的同胞如同豬狗般屠戮?
我們若選擇投降,不僅是對祖先的背叛,更是對千千萬萬燕人生命的極大不負責。難道您要看著我們的親人、朋友、同胞,在乾軍的刀下顫抖,在絕望中哀嚎嗎?
郭大人,身為朝臣,您當以國家為重,百姓為先。豈能因一時的安逸,便置國家安危、百姓生死于不顧?我王孝武雖不才,卻愿以手中之劍,護衛我大燕疆土,與乾人決一死戰,縱使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
再者說,戰爭雖有勝負,但勇氣與尊嚴卻永不言敗。我們若能團結一心,同仇敵愾,又何懼乾軍之強?還請陛下明察秋毫,勿讓軟弱與退縮之聲,掩蓋了我大燕兒郎的錚錚鐵骨和不屈意志!”
言畢,王孝武的目光猶如熊熊燃燒的火焰,身形挺拔如松,宛若一位即將沖鋒陷陣的勇士,周身洋溢著不屈不撓的光輝,令在場眾人無不感受到他那份堅定不移的決心與超凡脫俗的勇氣。他的言辭如雷鳴般在太極殿內回蕩,令郭可盈和裴俊一時語塞,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鄭錦雙目微閉,卻在眼縫間投射出鋒利如刀的光芒,內心深處不禁涌起一陣哀嘆:燕朝從不缺乏鐵骨錚錚、英勇無畏的武將,他們本應成為國家的棟梁,民族的榮耀。然而,先帝的猜忌多疑,聽信讒言,卻使得這些忠勇之士幾近凋零,這才讓乾人有了可乘之機,日益囂張跋扈。
如今,國家正值危難之際,外有乾軍壓境,虎視眈眈;內有民生凋敝,百姓疾苦。燕朝,這個歷經風雨的王朝,如今正如同狂風暴雨中的一葉扁舟,搖搖欲墜。但鄭錦深知,一個國家的興衰,絕非僅憑君主的英明與否所能決定。它更在于是否有那些敢于擔當、勇于奉獻的忠臣良將,是否有那份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
念及此處,鄭錦緩緩睜開雙眼,聲音沉穩而堅定:“陛下,大燕尚有百萬精銳之師,其中不乏驍勇善戰的大燕水師,足以確保玉龍江防線固若金湯,不被乾人所破。老臣斗膽提議,從各地虎賁營中抽調五千精兵,匯聚于建州。在短期之內,我們便能集結至少二十萬大軍,增援瓜州。調兵遣將之時,可借助水師艦船之力,沿運河北上,直抵瓜州城下。如此,我大燕定能轉危為安,將乾人趕出白沙河以南地區,解除北方四鎮和瓜州之危!”
錢元昭此刻被大臣們激烈的討論說得腦袋嗡嗡作響,只覺一陣眩暈襲來,心中茫然無措,仿佛置身于狂風巨浪中的小舟,不知該何去何從。他只能機械地點了點頭,聲音微弱而猶豫:“鄭閣老言之有理,朕……朕一切聽憑眾卿家安排。”
說完這句話,錢元昭的眼中閃過一絲無助與迷茫。他深知自己缺乏治國理政的經驗,面對如此嚴峻的局勢,更是感到力不從心。他渴望能夠做出明智的決策,帶領大燕走出困境,但現實的殘酷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恐懼。
此刻,他只能將希望寄托在這些大臣們身上,希望他們能夠齊心協力,共同抵御外敵,保衛大燕的江山社稷。
……
一道幽暗的身影悄無聲息地潛入了越鳳宮,緊接著,宮內便響起了一聲驚恐的尖叫。
“你……你是何人?為何深夜潛入,在此裝神弄鬼?”宇文順蘭的聲音中充滿了驚慌與不解。
“公主殿下勿驚,微臣乃探馬營副統領蘇赫熾,特奉皇上之命,前來建州秘密傳達圣旨。”蘇赫熾連忙低聲解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