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拜見皇上。”眾人忙不迭地離開座位,跪在地上磕頭道。
“免禮。”宇文順吉臉上帶著微笑,靜靜地望著寒遂法師。
寒遂法師雙手合十,微微欠身,以一種超脫塵世的語氣緩緩說道:“阿彌陀佛,宇文施主,別來無恙。昨日北塔寺初見,貧僧便覺施主氣質非凡,平易近人。今日得見陛下真容,更覺龍顏威嚴,陛下心懷慈悲,志在治國安民,實乃天下蒼生之福。”
宇文順吉聞言,神色凝重,他深知自己統一天下的征途上難免會有血腥與犧牲,心中常懷愧疚。他緩緩說道:“法師,朕在追求天下一統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刀兵相見,惡業纏身。朕心中常感不安,愿聞法師高論,以佛法為引,消弭朕心中的罪業。”
寒遂法師微微一笑,那笑容中透露出無盡的慈悲與智慧:“陛下,佛法云‘一切法從心生,一切法由心滅’。陛下若能以慈悲為本,視眾生平等,則心中惡業自然消散。又佛法云‘一切煩惱為如來種’,陛下若能以煩惱為修行之機,不斷提升內心的慈悲與智慧,則如同蓮花出于淤泥而不染。”
宇文順吉目光凝重,他深知寒遂法師的言辭中蘊含著深刻的佛法智慧。他沉吟片刻,繼續說道:“然而,治國之路充滿荊棘,朕該如何在追求天下一統的同時,以佛法為引,消弭這些因征戰而生的惡業?”
寒遂法師面色平和,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陛下,佛法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陛下若能以慈悲為本,廣施仁政,減輕百姓負擔,鼓勵農耕工商,使百姓安居樂業,則如同播種善因,必得善果。又佛法云‘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陛下若能以佛法為鏡,不斷反省自身,凈化內心,則惡業雖在,亦能轉惡為善。”
宇文順吉聞言,神色肅穆,他深感敬佩。他緩緩說道:“法師所言,如醍醐灌頂,令朕豁然開朗。朕定當將法師的佛法智慧付諸實踐,以慈悲為本,廣施仁政,努力治理好國家,減少殺戮與犧牲,造福天下蒼生。同時,朕也將以佛法為鏡,不斷反省自身,凈化內心。”
兩人目光交匯,彼此間仿佛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默契與理解。在這一刻,他們仿佛超越了身份與地位的束縛,成為了心靈上的知己。宇文順吉與寒遂法師之間的這份惺惺相惜、相見恨晚的情感,讓在場的眾人都為之動容。
……
在以后一個月里,皇帝宇文順吉經常身著便服,輕車簡從,悄然來到了余樂府。
府內燭光搖曳,寒遂法師正閉目冥想,每每聞聽腳步聲,他便會緩緩睜開眼,面含微笑,仿佛早已預知貴客來臨。
這日,宇文順吉步入堂中,人未到,聲已至:“法師,昨晚朕心有所惑,特來求教。”
寒遂法師輕輕抬手,示意皇帝落座,道:“陛下心懷蒼生,又有向佛之心,乃是我佛門之幸。今夜,不妨敞開心扉,共論佛法。”
宇文順吉點頭,目光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朕聞禪宗思想深邃,直指人心,這份超脫與深邃,讓朕心生向往。禪宗,究竟是何等模樣,朕愿聞其詳。”
寒遂法師微微一笑,聲音平和而深邃:“禪宗,乃佛教中一支獨特流派,它講求不立文字,意在擺脫文字束縛,直接傳授佛法精髓。教外別傳,意味著禪宗之道,非經傳統教義傳授,而是通過師徒間心傳心授,直達心靈彼岸。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禪宗的核心,它強調頓悟,認為人人心中皆有佛性,只需去除妄想與執著,便能明心見性,證得菩提。”
宇文順吉閉著眼睛,聽著寒遂法師緩緩道來,仿佛被帶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那里沒有繁瑣的教條,沒有文字的枷鎖,只有心靈的自由與超脫。他感受那份來自內心深處的寧靜與智慧,仿佛在這一刻,他與宇宙萬物融為一體,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和與喜悅。
“原來如此,禪宗之道,竟是如此直接而深刻。”宇文順吉緩緩睜開眼,眼中閃爍著新的理解與感悟,“去除妄想執著,明心見性,這或許正是朕一直在尋找的答案。”
寒遂法師微笑著點頭,仿佛看到了宇文順吉內心世界的轉變。“陛下能有所悟,實乃禪宗之幸,也是蒼生之福。愿陛下能以此次對話為契機,深入探索禪宗之道,最終證得無上菩提。”
宇文順吉聽后,眉頭微蹙,眼中閃爍著對禪宗更深層次的好奇與探索之光,他緩緩開口:“法師所言極是,禪宗之道,確實令人向往。那么,朕想再問,天下禪宗,派別繁多,各大派別的佛學理論,又有何異同之處呢?”
寒遂法師輕輕捋了捋胡須,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時間的迷霧,直達佛教歷史的深處。“陛下所言極是,禪宗雖以頓悟見長,但在流傳過程中,也形成了諸多派別。這些派別,雖同源于禪宗,卻因傳承、地域、師承等因素,各自發展出了獨特的理論與修行方法。”
“例如,南宗禪宗,以慧能大師為代表,強調‘即心即佛’,認為心外無佛,佛性本自具足,只需去除妄想執著,即可頓悟成佛。而北宗禪宗,則以神秀大師為代表,主張漸修漸悟,認為必須通過長期的修行與努力,才能逐漸去除煩惱,明心見性。”
“至于其他禪宗派別,如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云門宗、法眼宗等,雖各有特色,但皆以禪宗頓悟為核心,只是在修行方法、禪風禪韻上有所不同。如溈仰宗強調‘圓融無礙’,臨濟宗則以‘棒喝’著稱,曹洞宗則講究‘五位君臣’等。”
“至于其他佛教流派,如凈土宗,主張信愿行,往生極樂;唯識宗,則深入剖析八識,探討心識奧秘。這些流派,雖與禪宗在修行路徑上有所不同,但皆以解脫生死、成就佛道為最終目標。正如百川匯海,雖來源各異,終歸于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