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途律所。
錢志磊今年三十七歲,身材很壯,配上一張國字臉,給人的感覺十分陽剛。
他接到周達的電話后,很快穿好衣服,離開二樓的臥室后,趕到了一樓大廳。
保安室里的青年聽到聲音,將大廳的燈打開,揉著眼睛走了出去:“錢哥,你怎么這么晚起床了,外面有案子?”
錢志磊語速很快的說道:“之前辦的一件事,可能是留下了尾巴,今天晚上或許會有麻煩,你立刻把資料整合一下,咱們倆避一避!”
“好嘞!”
青年聽到錢志磊這么說,迅速向著地下室跑去,暴力拆掉兩個電腦的硬盤,然后將幾個重要文件夾拿走,然后跟錢志磊一同離開。
正如牛浩說的那樣,錢志磊曾是一名刑警。
許多如今的年輕人,普遍都認為公務員是鐵飯碗,但一些有閱歷,或者上了年紀的朋友一定都清楚,在九十年代初期之前的一段時間里,工人的待遇才是最好的。
那時候部分效益好的國有企業,都在實行“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鉤”的分配制度
當企業盈利可觀時,工人通過獎金、補貼等形式獲得的實際收入較高,一些大型工廠的技術工人或班組長,每個月的工資搞不好比當地的地方官還高。
在那個人心淳樸,經濟發展緩慢的年代,做警察幾乎就沒有外快這一說。
改革開放后的經濟騰飛,沖擊著每一個人脆弱的神經。
九十年代中期,錢志磊的妻子在汽水廠下崗,僅憑他一個人的工資,是根本沒辦法養活雙方父母和兩個孩子的。
為了能多賺一些錢養家糊口,錢志磊也曾嘗試過做一些副業,但刑警又是一個很綁身子的工作,一旦遇見大案要案,三五天不回家,一兩天不休息都是常有的事。
再后來,他老婆跑到私企去打工,出事故死了,而那個老板知道自己賠不起這么大一筆錢,嚇得喝農藥死了。
為了贍養雙方老人和一雙兒女,錢志磊毅然放棄了刑警工作,跑到南方跟朋友去做生意。
許多人提起那個年代,都會發出莫名其妙的感慨,他們只看見了光鮮亮麗,說那個年代做什么都能撿錢,卻從來沒有人提過,那個年代騙子遠比商人更多,更沒人提過,那是一個被金錢蒙蔽雙眼,被欲望泯滅人性的時代。
警察出身的錢志磊,因為性格比較直,根本抹不開面子跟熟悉的人談錢,所以出去混了幾年,都一事無成能。
人的欲望,永遠都是無限膨脹的,當年的時代浪潮,造就出來了一群大老板,社會貧富差距的逐步拉大,也讓他們接觸到了一個從未見過的世界。
離婚。
這個放在九十年代之前,讓人羞于啟齒的詞語,逐漸成為了司空見慣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