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毛熊的火箭專家齊爾科夫斯基在他的論文《用火箭征服宇宙》中,提出了制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
而在1903年的時候,發表了第一部有關噴氣運動的一部著作,利用噴氣工具研究宇宙空間,比較完整地提出了如何去利用液體推進火箭的這種構思以及原理。
而若是放到國內的話,有高中學歷的多半都會說出一個叫‘萬戶’的名字,說其人材是航天第一人。
但如果是歷史專業的大學生的話,就會提到此人原名陶成道,因為喜好煉丹,結果在事故之后,轉為試制火器,元朝末期,相助吳王朱元璋,在多次戰事中立下戰功,受得封賞‘萬戶’,于是才被人忘了原名。
此人之所以留名歷史,則是因為此人是第一個利用火箭飛天,只不過,因為時代和技術的限制,當時采用了47個自制火箭綁到了椅子上面,雙手舉著兩個大風箏,想要借助火箭的推力,加上風箏的力量起飛,結果為此獻出生命。
從歷史文獻記錄的角度來說,我國確實是航天技術的發源地,因為航天始祖就是陶成道。
如果從神話角度來說的話,那就更不得了,嫦娥奔月更是將時間線推到了全球第一。
可是從現實角度來說,1596年,毛熊專家提出設想和設計原理。
在1926年的3月16日的時候,白頭鷹的一位火箭專家、物理專家試飛了第一枚液體火箭。
從此之后,便就開啟了真正的航天時代。
而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足足落后了發達國家幾十年的時間。
至于民營航天火箭公司,更是在去年的時候,才有白皮書提出這個想法。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王東來創建的銀河科技航天火箭公司,絕對是國內第一家民營航天火箭公司。
哪怕是上面有意推動,將銀河科技作為一個先進表率,相關的流程都走了大半年。
哪怕是銀河科技準備研發的是運載火箭,并沒有多少涉及隱秘的地方。
可是,運載火箭和導彈之間的區別并不大,盡管在任務目標和氣動布局以及結構和規模上存在差別,但主要的組成部件類似,其中包括箭體結構、推進系統、控制系統、飛行測量以及安全系統、附加系統等。
如此一來,對于民營航天火箭公司的拍照發放,自然是嚴之又嚴。
國內自有國情在。
王東來也沒有想過一開始就能徹底脫離航天集團去發射第一枚火箭。
只不過,王東來卻明白,自己必須要有真正的技術在身,比如說是火箭發動機。
從研究所出來之后,王東來就窩在了銀河科技,一步都沒有出去過。
媧作為真正的人工智能,在互聯網上的強大能力也為王東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比如說是借助媧的網絡信息檢索能力,幫助王東來找到了很多很多重要的資料內容。
又比如說利用媧的運算能力,幫助王東來將火箭發動機研發的技術參數調整到最佳范圍。
人工智能+王東來,所起到的效果比之什么如虎添翼更加夸張。
一款嶄新的,擁有獨立自主專利的火箭發動機,從立項到真正研發出來,所需要的時間,短則一兩年,多則十幾年。
其中,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人力物力財力。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在王東來的手上卻只用短短的數月功夫,就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設計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