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載火箭研發生產的產業鏈其實也和導彈武器系統類似,產業鏈上游主要分為工程研制,具體涉及到運載火箭得到總體論證、設計,包括火箭總體設計和分系統設計、仿真測試、試驗部分。
產業鏈中游則是以運載火箭研制定型后的試樣設計、生產制造及模型總裝為主,按照元器件配套加工生產、分系統集成、模型集成進行產業鏈的再次細分。
至于產業鏈下游主要為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及應用發射,由運載火箭總體設計單位主要負責運抵發射場,同時航天測控網相關單位也要參與進火箭的正式發射。
這一套流程,不分什么公家和民營。
而這一整套產業鏈中都是由航天科技、航天科工、電科等軍工集團以及所屬企事業單位參與進來。
就算是其中有少數的民營企業,也是從航天系統內部走出去創辦的。
所以,王東來這一個不是航天系統走出去的,挖的人又不涉及航天系統的大佬,自然而然的,在第一時間就不被所有人看好。
畢竟火箭乃是一個高度集成的高新技術產品。
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造價昂貴的火箭發射失敗。
如此一來,就必須要做到每一個環節都不出問題。
想要做到這一點的難度,只是想想都能知道。
也只有組織才有這個魄力和財力以及人力和物力去支撐。
就連白頭鷹的spacex,也是數次瀕臨破產,最后靠著資本輸血才堅持活了下來。
唐都作為國內的重要城市,其中的航天研究所數量,比之名勝古跡少不了多少。
如此繁多的研究所,長年累月下來,自然也是積累了大量的相關公司和業務。
銀河科技成立的民營航天火箭公司,成立時間尚短,自然是不可能自己生產,所以就必須要和其他公司合作。
由銀河科技拿出設計圖紙,再由合作公司生產實驗。
如果成功的話,便是開始生產,一直到最后的發射,唐都都可以做到一條龍。
甚至于,銀河科技也可以從一開始的設計就外包出去。
只要給錢,航天集團的研究所也可以接下研發火箭發動機和整體系統控制的項目,一直再到發射。
這一點,在王東來成立銀河科技以來,就接到過相關的營銷。
韓明也隱晦地提到過此事。
三月底。
“你可是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啊。”
“你說你去考察學習,結果卻拿出了一套檢測火箭發動機問題的數學模型。”
“我現在都想讓你再去好好學習一下了,也不知道你還能拿出什么樣的東西來。”
說話之人,正是楊安超。
王東來臉上帶笑,謙虛地說道:“楊總工,數學本身就是一種工具,將理論應用到實際上,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