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會有專家說激光武器的誤差問題,因為投射光學部件、光學鍍膜和抖動導致的精度差距,大概在200微弧度左右,五千米的話,誤差為100毫米,光斑直徑380-2760毫米,從10千米增加到20千米時光斑直徑擴大又導致功率密度下降,距離增加到20千米時,照射時間大約在35秒左右,如果目標進行機動的話,照射可能達到10-20秒,而100千瓦激光武器照射4秒就需要60秒的冷卻是按,這就要極大提高散熱要求,云層、霧霾、沙塵暴會大幅度削減射程,所以機載激光武器的有效攻擊距離只有10千米左右。”
“六代機依然要在機內彈倉之中攜帶中遠程的空空導彈,如果是在100-150千米的距離上發起攻擊的話,4馬赫速度的空空導彈只需要100-160秒就能擊中目標,這種空空導彈,我相信咱們國家應該早就有了。”
“可是六代機的空戰探測距離會局限在5-20千米范圍內,假設僅供戰斗機以2馬赫的飛行速度在20千米以3秒間隔發射4枚空空導彈,這需要9秒的時間。”
“第一枚導彈需要12秒命中目標,第四枚導彈5秒可命中目標,在這個時間段理論,戰斗機向前飛行6千米,雙方距離達到10千米,受攻擊的六代機用機載激光武器攔截空空導彈,如果擊毀一枚導彈需要一秒的話,轉移目標需要3秒,即需要4秒,就可以攔截9秒內發射的4枚空空導彈。”
“進攻戰斗機則需要6枚空空導彈才能突破防守戰斗機的攔截,如果飛機和導彈保持同一航向,不需要轉移目標,就需要17枚導彈才能突破攔截,如果進攻戰斗機接近到機載激光武器的照射范圍內,那么雙方將比拼激光的殺傷能力和防護能力,搶先照射的一方有可能直接摧毀對方的光電跟蹤激光跟瞄發射設備,但如果照射時機過早,功率密度不足以在激光器過熱關機之前摧毀對方,那就有可能會被對方在激光器冷卻時趁機照射而贏得勝利。”
“總之,六代機要解決激光器功率和縮短冷卻時間與重量和尺寸的矛盾。”
“對于這一點,也有好幾種解決辦法,這里,我就不再贅述了。”
“另外,我設想的六代機還會取消大型凸出式駕駛艙,取而代之的是有防激光涂層的半封閉或者是全封閉的駕駛艙,駕駛艙也放棄平面顯示器,一切信息全靠ar頭盔和聯網的航電系統來提供,系統自動和其他戰機互通互聯,自動捕獲和識別敵我,飛行員甚至只需要通過虛擬現實設備控制飛機。”
“當然了,想要做到這一點,難度確實很大。”
“可是,六代機是目前全球最為先進的戰斗機,還存在于各個國家的圖紙上面。”
“而眼下的科學技術發展速度發展有多快,諸位應該都能看得到,感受得到。”
“六代機的設計理念,必須要具備前瞻性,它應該是引領其他技術的發展,而不是等其他技術得到突破之后,再搬到飛機上面。”
“這么做的話,完全是本末倒置,六代機是國之重器,是守護國家安全的一錘定音的戰略武器。”
“對于具備如此地位的武器,我們再怎么去重視,都不為過!”
“所以,我們越是早點開始研發,早點生產出來,所得到的利益才會最大。”
“以上,便是我的設計理念和想法,請諸位斧正!”
說完之后,王東來便自顧自地坐了下來。
在王東來說完之后,在場眾人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如果只是夸夸而談的話,眾人早就跳出來反駁了。
但是王東來并不是這樣,對于六代機具備一個完整的設計理念,這一點,就超過了很多人。
其次,便是王東來真的懂技術,既知道一些關鍵技術的研發信息,也知道一些技術的缺點,還能給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
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就讓王東來的這份方案多了幾分可行性。
所以,才會讓在場眾人陷入到沉思之中。
就連胡首長等領導,也陷入猶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