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東來坐鎮這里的研發中心之后,立即就有了明顯的變化。
原本很多問題,都需要時間去解決。
但是,從王東來坐鎮了之后,頭腦風暴大會和交流探討大會時不時地就會展開。
有時候是在食堂,有時候是在實驗室里。
就像是一個隨時隨地在教授課程的玩老師一樣,帶著自己的學生,在攻克學術難關。
航天火箭,不管從哪一方面來說,都絕對稱得上是一個高精尖科研領域。
其中的技術含量極高。
也就是咱們國家這么多年的發展,早已經打好了基礎。
還培養出了大量的專業人材。
王東來再強大,系統再神奇,也要依賴物質基礎。
沒有成熟的產業配套體系,以及合格的工程師和從業人員。
想要研究火箭,難度可就大上天了。
小到螺絲,大到發動機。
每一個設備以及器材,都需要重重驗證。
可以說是,一款火箭的設計圖紙,放滿一整個大房間,絕不夸張。
越是先進,資料就越多。
而王東來的目標還是比目前官方的航天發展現狀還要激進,這就要求了很多東西需要有更嚴格的標準。
如此一來,工作強度自然就大了。
剛開始的時候,研發中心的工程師也很少拿那些小問題來詢問王東來。
但是,在和王東來的交流中,往往王東來的隨口一句話,就能解決他們的疑問。
這么一來,王東來在他們的眼里,就成了一個可以解答所有問題的全才。
加上,王東來給出的答案,還都是無比優秀,貼切的。
所以,跟在王東來身邊學習的工程師越來越多。
王東來對于這樣的情況,并不反感。
反而是很樂意看到這一幕。
技術這個東西,傳出去了,并不是壞事。
要不是分身乏術,他都恨不得搞出來一個分身,專門去建一個學校,做培養人才的工作。
只有擁有大量的合格人才充當宇宙星河計劃的中堅,才能真正地把這個項目落地。
在帶領這些工程師一同攻克難關的時候,王東來也沒有吝嗇自己的能力。
近乎是滿負荷地開啟【傳道授業】,將學習效率直接拉滿。
短短的只是半個多的時間,在研發中心的工程師們看來,無比的短暫。
但是,這段時間他們的成長速度卻是無比驚人的。
和楊安超說過的太空基地等計劃,王東來也沒有說出來。
因為這一切計劃的前提都是能夠在接下來的火箭發射中,取得成功。
只有足夠的成功,才能建立起信心。
這個信心,既是自家員工的,也是上面的。
如果上面看到了這方面的成功可能性,必然是會大力支持的。
這一點,王東來還是很自信的。
如此這般,時間很快就來到了2018年1月份。
而在這個月,國內正有一個重量獎項將會公布。
王東來雖然沒有得到明示,但是卻也知道,這一次自己恐怕要獲得一個重量獎項了。
上一次這個大會,自己只是拿到了二等獎。
雖然對于自己的身份和年齡來說,已經是極為不錯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