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科舉朱檀可是不困了。
對于普通人來說,科舉制度就是束縛人們思想,阻礙社會進步的禍害。
但在歷史上。
科舉制度的優越性和發揮的作用無可比擬!
是中國獨有的人才遴選制度。
通過科舉制度,朝廷給普通人和社會不同階級之間,提供了一條上升通道。
無論考生的年齡、地位、家族都有什么條件限制都可以。
通過這條上升通道進入到官僚體系,參與國家決策,從而維護了當時的社會穩定。
這也是唐太宗當年得意地說“天下英才盡入吾彀中”的原因。
同時科舉制度推動了文化的發展,無論如何要做官都要讀書。
這就推動了文化的普及。
并且,經過嚴格的選拔,選出來的官員起碼比那些沒有文化的人做了官要強得多,也確確實實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合格官員。
反倒是后世的元朝破壞了科舉考試規則,允許蒙古人不讀書也可以當官,而且全都是當主官,地位、權力都在漢人之上。
這才導致地方上治理混亂、松弛,僅僅九十余年就天下大亂,徹底覆滅。
可以說,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度,都是中國創設的領先世界幾百上千年的先進制度。
本不該被后世定義為禁錮人民思想的落后制度。
造成這一切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因為,在朱元璋時期。
科舉考試發生了重大變化!
開始出現萬惡的八股文了!
單就八股文考試本身而言,其實也不是問題。
雖然形式死板,文體單一,并且只能規定范圍內作答。
但這一切,都是為了篩選人才。
都說八股文是“螺螄殼里做道場”。
如果能在科舉考試當中將八股文寫好。
不說這個人一定是天下英才,但至少也是十分優秀的人才!
若是考得了狀元,起碼也是個智商超群的人物,水貨狀元還是不多的。
而歷史上考了狀元、榜眼、探花之后,一直升到朝廷首輔的占比,也是頗高的。
但明朝科舉相比于其他朝代的科舉,最糟糕的問題就是,它不單是考八股文。
而且是只考八股文!
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考試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經義、論、策等方面,這些內容以儒學為主導,強調的是道德和政治理論。
這些東西,對于當時的時代發展,就有些不夠用了。
因為主要考試內容局限在人文領域忽視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導致在這個時代,大明與西方科技發展的差距開始逐漸擴大。
并且科舉考試還導致社會資源過分集中于考試和做官之上,從而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風氣。
進而導致了整個社會的逐漸落后。
這一點。
是朱檀頗為不認同的。
畢竟,在之前的唐朝、宋朝時候,科舉的考試內容可不止是儒學。
譬如唐朝,科舉時候分為五科。
分別是“經科”,考察對儒家經典的掌握。
“明法科”,主要考察法律知識,選拔司法人才,。
明字科,考察文字理論和書法水平。
明算科,考察數學和天文知識。
武科,考察兵法和武學。
那個時代,只要出身沒有問題,只要有一技之長,對朝廷有用,都可以出來做官!
這也讓當時的社會風氣遠比明清開明。
同時,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官員素質也更高,應用范圍也更廣,更專業,不會只懂四書五經,被時人諷刺為“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哪朝皇帝?…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至于朱元璋為什么會規定科舉考試只考四書五經,就純屬是吃了沒文化的虧了。
他身邊能倚仗組織科舉考試的,只有讀書人。
而這些讀書人又都號稱是圣人門弟,自然極端推崇儒學經典。
再加上元朝的時候,科舉制度已經被那些粗俗的元朝統治者搞得亂七八糟,朱元璋也沒有什么可以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