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老朱印鈔印的太過分,大明寶鈔的價值在十年內就貶值到了原有幣值的四分之一。
甚至每年的貶值速度還在加快!
按照朱檀的說法,就是很快連擦屁股紙都不如了。
如果按寶鈔折算稅賦的話,顯然官府要虧死。
但如果按洪武通寶來折算的話,又因為洪武通寶早在洪武十年就停鑄了,民間根本沒有那么多的銅錢!
所以,要想折稅,白銀才是最保值最靠譜的!
因此。
朱檀主導的這一場在兗州和青州稅制改革,從一開始,就面臨著千頭萬緒的困難。
第一,要承認并允許白銀作為法定流通貨幣。
第二,要停止征收實物稅和實際服徭役,要將這些稅賦全部折算成貨幣征收。
第三,要徹底清丈土地畝數,確認土地質量。
無論哪一條,對于如今的兗州和青州來說,都是一次翻天覆地的變革!
同時也會引起朝廷的震動。
當然,除了這些困難之外,還有一個重要情況,那就是明初白銀短缺,以及面臨地方士紳豪強阻撓等等問題。
但對現在的朱檀來說。
要發展工商業,則必須要推行攤丁入畝!
首先,這可以極大的緩解富人和窮人之間權責不對等的問題,緩和社會矛盾,增強社會穩定。
其次,可以將百姓從土地當中解脫出來,輕裝上陣,不必再為人頭稅的事情煩擾,為接下來工商業的發展提供更多人力。
最后,攤丁入畝政策會大大增加土地持有者的持有成本,當那些地主發現,持有和購買土地不再是性價比最高的理財方式后,就會有大量的資本從地主手里流向更為有利可圖的工商業!
如此一來,工商業的繁榮也就指日可待了,同時還會培養全新的利益群體!
所以,要推行對兗州和青州的改革,攤丁入畝是必須要做的。
而現在,眾官員聽到朱譚的話卻都是滿臉沉默。
攤丁入畝政策在通過邸報發往全國后,就招致了大量非議!
反對者大概持幾種觀點。
第一種,朝廷這樣的制度,會大大加重老老實實種田的農民的負擔,反而讓眾多無賴愈發放縱,會阻礙墾荒,鼓勵百姓躺平混日子。
第二種,若是施行了攤丁入畝,會招致現在大批持有土地者的反對,到時候,只怕會天下大亂。
第三種,攤丁入畝這種做法自古以來都沒有實施過,若是真的施行了,只怕會引發不可預知的動亂,既然現在實行田稅和徭役制度很穩定,為什么要無事生非呢?
當然。
所有反對者都不敢說的是,他們背后的支持者,一定擁有著大量土地!
這些人真正的心理,就是不愿意多交稅!
作為洪武朝的既得利益者,士紳集團,天下官員們自然也基本都是一邊倒地反對攤丁入畝。
這在幾個月前就引發了不小的討論。
除了大明現在不具備實施攤丁入畝的條件之外,讓朱元璋沒有一直下定改革決心的,也是這些山呼海嘯般的反對聲音。
他是皇帝不假,甚至他還是古往今來都比較霸道的皇帝。
如今更是集相權和軍權于一身,一言一行,都是真正的大明主宰。
但老朱更深知自己的權力來自于哪里!
那便是地主階級!
朱元璋一開始加入到紅巾軍當中,其實是為了反對地主階級。
但隨著他的勢力越來越大,老朱就很快背叛了農民階級,一轉身,就投入了地主階級的懷抱,以爭取他們的支持。
譬如反復強調,大明朝建立后,會保護原有地主的田產等等財產權,一切如舊。
譬如在公開場合和官方文件中,常常用“暴兵”、“妖人”等貶義詞來形容紅巾軍,將其描繪成一個破壞社會秩序,殘害無辜人民的惡勢力。還聲稱,自己在年輕時因為生活困苦,誤入了紅巾軍,后來發現紅巾軍難成氣候,于是及時抽身離開,建立了屬于自己的隊伍,與紅巾軍劃清了界限。
譬如在建立明朝后,召集了許多地方上有名望的地主、耆老讓他們參與到國家的治理中來,不僅給他們很高的禮遇,同時還給了他們一些具體權力,如處理民間糾紛、監督地方官員等等。
如此一來,朱元璋才在極短的時間內穩定了全國局勢。
這樣的老朱,又豈會不知道,攤丁入畝明顯是在損害地主階級的利益,若是真的施行下去,是一定會動搖社稷的。
如今政局還算穩定,他才不愿意為了朱檀畫的大餅就一沖動搞改革。
萬一失敗了,自己豈不是成王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