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坐在龍椅上,手中把玩著一串玉質念珠,眉頭緊鎖,顯得心事重重。案頭堆放著一摞厚厚的奏章,其中一份尤為引人注目,封面用朱筆批著“緊急”二字。
那是一份關于紫禁城修繕的奏章。奏章中提到,紫禁城的東北角出現了下沉的現象,宮墻甚至出現了細微的裂痕。工匠們擔憂,若不及時修繕,恐怕會有更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奏請朝廷撥款,以便盡快進行修繕工程。
朱元璋看著這份奏章,心中不禁有些惱怒。當初選定應天府作為國都時,他就曾對這片靠近湖邊的地界心存顧慮。這里地勢低洼,土壤松軟,本就容易發生下沉。然而,那時朝中大臣們紛紛勸說,稱應天府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且湖光山色美不勝收,是難得的建都之地。朱元璋這才勉強同意在此建都。
如今,果然如他所料,紫禁城出現了下沉的問題。這讓他不禁開始擔憂起未來的水患。若是湖水泛濫,整個紫禁城豈不是都要被淹沒?一想到這里,朱元璋便覺得心煩意亂,這破地方,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他深吸了一口氣,努力平復心中的煩躁。遷都之事,非同小可,需從長計議。他決定先找來太子朱標商議此事。
朱元璋按下心中的不快,召來內侍傳旨:“傳太子朱標覲見。”
不一會兒,太子朱標便匆匆趕來。他身穿明黃色蟒袍,頭戴金冠,顯得氣宇軒昂。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自小便被立為太子,一直深受父皇的器重。他性格沉穩、為人寬厚,在朝中也有著很好的聲望。
“兒臣參見父皇,不知父皇召見有何要事?”朱標恭敬地行禮道。
朱元璋示意他免禮平身,然后將手中的奏章遞給朱標:“你看看這個。”
朱標接過奏章,仔細翻閱起來。他的眉頭也漸漸皺起,顯然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父皇,這紫禁城下沉之事,確實不容小覷。兒臣認為,應當盡快撥款修繕,以確保皇宮的安全。”
朱元璋點了點頭,卻又嘆了口氣:“修繕固然重要,但朕更擔心的是未來的水患。這片地方本就容易下沉,若是遇上大雨滂沱、湖水泛濫之日,這紫禁城豈不是危在旦夕?”
朱標聞言,神色也變得凝重起來:“父皇所言極是。那依父皇之見,我們該如何是好?”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緩緩吐出幾個字:“遷都。”
“遷都?”朱標吃了一驚,顯然沒料到父皇會提出這樣的想法。他知道,遷都乃是國家大事,牽一發而動全身,絕非輕易可以做出的決定。
“是的,遷都。”朱元璋肯定地說道,“朕已經想過了,這應天府雖然繁華,但地勢低洼、水患頻仍,實在不是長久之計。我們應當另選一處地勢高亢、水土豐茂之地作為新的國都。”
朱標聽后陷入了沉思。他知道父皇的決定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遷都之事確實太大,需要慎重考慮。他想了想,說道:“父皇的想法固然有道理,但遷都之事非同小可,還需從長計議。兒臣認為,我們可以先派人四處勘察地形、了解風土人情,再作定奪。”
朱元璋聽了朱標的建議,覺得很有道理。他點了點頭:“你說得對,遷都之事確實不能操之過急。那就依你所言,先派人去勘察地形吧。”說著,他又補充道,“此事關系重大,你需親自挑選合適的人選前往。”
朱元璋接著說道:“關于遷都的地點,朕心中已有幾個選項,北平、西安、開封、洛陽、鳳陽,你覺得哪個地方更為合適?”
朱標沒想到父皇會突然問及此事,他事先并未做過多考慮,一時間竟有些愣住。他心中快速權衡,北平地處邊疆,雖有利于防御,但太過偏遠;西安歷史悠久,但地處西北,交通不便;開封、洛陽雖然地處中原,但歷史上多次戰亂,早已不復往日的繁華。而鳳陽,那是他們的故土,且之前已有過修建中都的基礎。
猶豫了許久,朱標終于開口:“父皇,兒臣覺得,鳳陽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鳳陽本就是中都,之前也已經修建了不少都城的宮殿,只是后來因為財政緊張而停工。現在,我們只需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修繕和擴建,應該可以節省不少時間和財力。”
朱元璋聽后,眉頭并未舒展。他原本期望朱標能給出更有遠見的建議,而不是僅僅基于節省財力的考慮。他心中對朱標的回答略感失望,但并未直接表露出來。
“嗯,你的想法也有道理。”朱元璋淡淡地說道,“但遷都之事,還需考慮更多因素,如地理位置、戰略意義、經濟發展等。鳳陽固然有其優勢,但也許并非最佳選擇。”
朱標聽后,心中一緊,知道自己并未完全回答到父皇的心意。他低下頭,恭敬地說道:“父皇教訓得是,兒臣考慮不周,還請父皇恕罪。”
朱元璋擺了擺手:“罷了,此事需從長計議。你先退下吧,朕再好好想想。”
朱標恭敬地行了一禮,退出了大殿。他知道,自己在這次討論中并未給父皇留下深刻印象,心中不禁有些懊悔。
朱元璋看著朱標離去的背影,心中五味雜陳。他原本對朱標寄與厚望,希望他能承擔起更多國家大事,但這次討論讓他意識到,朱標還需更多歷練。
這時,內侍上前稟報:“皇上,魯王朱檀求見。”
“哦?老十來了?快讓他進來。”朱元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