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會兒,魯王朱檀走了進來,行禮道:“兒臣參見父皇!”
“老十啊.你來得正好!”朱元璋說道,“朕正有事要與你商議。關于遷都之事,你有何看法?”
朱檀聞言不禁一愣,遷都?
看著老爹這副滿臉渴求的模樣,他突然想起來朱元璋在歷史上就對應天府作為都城不太滿意。
后來更是在洪武25年派太子朱標考察過開封和西安作為都城的可行性。
朱標也是在那個時候在路上不小心染了風寒,最終竟然身體素質不行,沒有扛過去,英年早逝。
這才讓后來的朱允炆撿了便宜,做了皇帝。
然后被老四朱棣給輕松推翻,徹底改寫了大明歷史!
朱檀看向朱元璋,忍不住問道:“父皇,你突然問這個問題,孩兒有點不知所措。”
朱元璋擺擺手道:“咱就是覺得應天不適合當都城,想要換個地方,你覺得怎么樣?”
朱檀沉思了許久,方才緩緩開口,聲音中透露著沉穩與智慧:“父皇,您提及遷都之事,兒臣深感此事重大,需從多方面仔細考量。您想要遷都的原因,是否主要因為應天府地勢低洼、水患頻發,以及紫禁城的安全隱患?”
朱元璋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贊許:“正是如此。老十,你能看出這些,說明你對國家大事頗有見地。應天府雖繁華,但地勢之弊、水患之憂,讓朕日夜難安。而紫禁城的安全,更是關乎皇室與國家的根本。”
朱檀點了點頭,神色凝重:“父皇的憂慮,兒臣深感同情。遷都之事,確實刻不容緩。對于遷都的地點,兒臣經過一番思考,認為西安、開封、鳳陽和洛陽雖各有優勢,但弊端亦不少。”
他頓了一頓,繼續詳細闡述:“西安,古稱長安,歷史悠久,易守難攻。然而,自唐以后,經濟重心逐漸東移南遷,西安的繁華已不復當年。如今,西安地處西北邊陲,經濟相對落后,糧食產量不足,且遠離江南等經濟中心。若遷都于此,恐國家經濟難以支撐。”
朱元璋聽后,微微皺眉,示意朱檀繼續。
“開封,地處中原,交通便利,經濟發達,曾為多朝古都。然而,開封緊鄰黃河,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河水泛濫之災,歷史上屢見不鮮。且開封地勢平坦,無險可守,軍事上亦存在極大隱患。”朱檀說著,臉上露出擔憂之色。
朱元璋嘆了口氣,顯然對開封的弊端也心知肚明。
“洛陽,同樣是歷史悠久的古都,文化底蘊深厚。但洛陽與開封相似,地勢一般,不利于軍事防御。且洛陽亦位于黃河附近,水患之威脅不容忽視。”朱檀繼續分析道。
說到此處,他略微停頓了一下,似乎在權衡接下來的話語。然后,他緩緩開口談及鳳陽:“鳳陽,作為父皇的故鄉,情感價值自然非同一般。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鳳陽在經濟、地理、軍事等方面均不具備作為都城的條件。鳳陽地處內陸,交通不便,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且軍事上無天然屏障可守,難以抵御外敵入侵。”
朱元璋聽著朱檀的分析,心中不禁暗自贊嘆他的遠見卓識。盡管朱檀連續否定了四個遷都的候選地點,但他的每一點分析都切中要害,讓人不得不信服。
“那么,老十,你心中可有合適的遷都之地?”朱元璋終于忍不住開口問道。
朱檀深吸了一口氣,眼神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父皇,兒臣認為北平或許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北平?”朱元璋眉頭微挑,顯然對這個提議頗感興趣,“你且說說看,為何認為北平適合作為都城?”
朱檀神色肅然地解釋道:“北平地處北方邊疆要沖,北依燕山山脈之險要地勢,南臨華北平原之廣闊腹地。這樣的地理位置既有利于軍事防御外敵入侵,又便于控制和管理北方邊疆地區。此外,北平距離江南等經濟中心相對較近,便于物資運輸和經濟交流。江南的富庶可以為北平提供有力的經濟支撐。”
他頓了一頓,繼續說道:“而且北平的氣候條件也相對較好,四季分明且適宜居住。這對于皇室成員和百官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另外北平作為元朝的大都,已經有著一定的城市建設基礎,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修繕和擴建,節省時間和財力。”
朱元璋聽著朱檀的闡述心中不禁暗自點頭,他之前雖然也考慮過北平作為遷都的地點但并沒有像朱檀這樣深入地分析過其優勢,現在看來北平確實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項。(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