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兩位主考官前來,眾人紛紛起立致意,等王弼和裴矩坐到幾位大儒那里,眾人才紛紛落座。
王弼是個有些矮胖的老者,相貌平平無奇,余寧又看了一眼裴矩,相貌清癯,看起來是個溫文爾雅的文士,但舉手投足間自有一股極為獨特的氣息。
王弼落座后,干咳了一聲,蒼老的聲音響起來,說也奇怪,他的聲音不大,甚至有些柔和,卻輕而易舉的壓過了其他人的聲音。
“今日正值中秋佳節,王某有幸主持此次文會,那么話不多說,文會開始。”
“諸位也曾聽說了,王某崇尚清談,今次文會與往日不同,諸位都有機會參與清談,但是今日場上的人實在太多,除去六位大儒之外,還有兩位才子可以列席。”
王弼又解釋了一遍玄談的規則。
事關己身,余寧聽得十分仔細,原來跟李尋歡說的一樣,這次文會的兩個主題是玄談和詩詞,首先是玄談,由號稱大乾玄談第七的王弼出題,誰要想參與跟六位大儒的辯論,便在身前的宣紙上寫上答案,限一刻時間內寫好,由紙鴿鴻雁傳書給王弼,再由他進行評點。最后回答最佳的二人得以參與玄談。
好像挺難的啊……
余寧垂下眼簾,默默的想道。
許多人搖搖頭,放棄了這次參與玄談的機會,玄談并不算太難,但難在是由王弼親自出題,評點。天下清談高手二十有七,不乏舌綻蓮花之輩,但最為難纏的便是此人。寫得平淡無奇倒也罷了,萬一寫不好,被王弼評點幾句,傷了文名,那還不如不寫。
過了一會兒,王弼淡淡道:“我的題目是,世界萬物究竟是生于有,還是生于無?”
有人擊了下磬,計時開始。
過了好一會兒,一只紙鴿子攜帶著一張宣紙撲閃著翅膀飛向王弼這邊,王弼拿起宣紙,默默誦讀起來。
“道德經中說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即是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如此可見,萬物自然是生于有。”
“嗯,還算不錯,只可惜拾人牙慧,就像是過了夜的餿飯,倒人胃口。”王弼面無表情的說道。
距離余寧不遠處,一個書生沮喪的低下頭。
第一個人就遭受了差評,一時間全場一片沉默,居然無一人敢上去。
過了很久,才有一個秀才拱了拱手:“在下臨安董燦,獻丑。”
王弼手中拿著宣紙讀起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此萬物非生于有,亦非生于無,而是生于三才對。”
余寧聽得目瞪口呆,一臉的懵逼,這也未免太牽強附會了罷?
可令他大跌眼鏡的是,坐在王弼卻是微微頷首,贊許的說道:“不錯,不錯。”
余寧整個人都驚了,坦白說,他對清談了解得不算多,在歷史上,清談又稱玄談,清談的風氣自漢魏開始流行,到兩晉時到了頂峰,在那時不擅清談便稱不上名士,直到南朝的時候還在名士間時有往復,最終消亡于隋唐之際。
說起來,其實他對佛學也有一定的研究,但他知道清談要求有新異的觀點,要“見人之所未見,言人之所未言,探求義理之精微而達于妙處”。如步入后塵,拾人牙慧,無新穎觀點,就會令人煩躁厭聽。因此沒有急于發言,而是靜靜聆聽。
過了一會,他身旁的丁旭也發表了言論:“董兄所言大謬,根據《易經》中的說法,老子所言的一是指太極,是混沌始能見到端倪之物;二是指陰氣與陽氣,陰陽和合以生萬物;所謂的三是指陰陽和合之氣。這句話的意思是指萬物由道所生成,所以萬物也由道所統治。所謂的‘生而不有,長而不宰’便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