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月行……”
李尋歡距離余寧最近,就在旁邊看著,片刻后,目光專注起來。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單單頭兩句,就有一股磅礴的大氣鋪開,仿佛一幅瑰麗的畫卷在眼前緩緩的打開。
首當其沖的丁旭瞬間變了臉色。
這時在明理樓的廳堂里,各人都在忙著做各人的詩,不時搖頭晃腦,場面亂糟糟的,時不時有一寸,兩寸的才氣從詩稿上冒起來,那邊陸希聲也做出了一首詠月,“昨夜圓非今夜圓,卻疑圓處減嬋娟。一年十二度圓缺,能得幾多時少年。”才氣兩寸,頗得眾人贊賞,但沒過多久,眾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余寧這邊。
一股精純的才氣緩緩升騰而起。
之前在丁旭看來,余寧這個人其實只是虛有其名罷了。那首《把酒問月》也許是早就已經做好,或者是冒用了他人之作,實際的才華,必然是沒多少的。否則當初在郡守府,明明是揚名立萬,結交自己這樣年輕俊杰的機會,也不至于一首好詩都拿不出來。
所以當丁旭買到了一首好詞后,第一時間就出言相譏。俗話說文人相輕,就算你之前大出風頭,但之后一首好詞也拿不出來,在他人看來,難免有江郎才盡之感,就算不能揭穿他東郭先生的底細,但只要能傷了他的文名,自己也算是提前收回點利息。
可沒想到,對方只是鋪開宣紙,輕描淡寫的第一句詩,就讓自己隱約覺得有些不妙。
前兩句詩,才氣已達三寸。
余寧停下筆,蘸了蘸墨汁,繼續書寫。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如果說第一兩句還是畫軸剛剛展開的話,那接下來的兩句,便徹底把人帶入了瑰麗神奇、含意深蘊的畫卷中。“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短短的四句間,便讓人有仿佛登臨檀宮,不似在人間之感。
才氣已達五寸,再有一寸便可達鎮國。
這時候便連王弼、鄒忌等大儒都注意到這邊的情景,走過來圍觀。余寧注意到這邊的情況,抬起頭沖諸位大儒點頭致意,手中毛筆在硯臺內蘸了蘸,飽蘸了墨汁,繼續揮毫。
說也奇怪,就算他沒有在筆下灌注才氣,眾人眼前仍是依稀可見一幅瑰麗的畫卷:月亮初生的時候,先看見仙人的兩只腳,而后逐漸看見仙人和桂樹的全形,看見一輪圓月,看見月中白兔在搗藥。
“身臨其境!這是身臨其境的異象!”有人忽然驚呼。
余寧恍若未聞,運筆如飛,落紙如云煙一般,專心寫下這首詩的最后幾句。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