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有限,咱們就不講研墨的辦法了,直接用墨汁演示,如果你想研墨使用,咱們單獨說。”
他先講選用墨汁的辦法,然后演示調墨技巧。
廖老師用一支蘭竹筆,把每次調好的墨色,抹到紙張的一側。不同層次的墨,十分直觀。
“我喜歡用這種小蘭竹筆勾線皴擦,你們也可以選用勾線筆。用什么毛筆,沒有嚴格要求,是個人習慣……”他講完墨法,開始演示筆法應用。
“青綠山水看起來裝飾性很強,對勾線填色的用筆方法,也有要求……”
廖老師先畫出山石,演示用中鋒和側鋒進行勾線皴擦點染,然后講山石,樹木建筑等元素的描繪技巧。
當演示內容結束,他總結道:“大青綠山水的色彩,是在墨線基礎上,進行多層色彩迭加,每一層顏色不能太厚,更不能一次到位。小青綠山水,是在水墨山水的基礎上,略加渲染。今天咱們先演示這么多,遇到具體問題,咱們單獨聊。”
部分學生散開,回到自己的位置。也有很多學生沒走,向老師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姜哲在其中。
青綠山水選修課的學生,都不是國畫專業的學生,所提的問題,有的高明,有的簡單。
盡管廖老師對問題做了解答,但學生們只是聽明白,但想真正明白,還需要實踐。
他建議學生們大膽的畫,邊畫邊發現問題。
學生陸續回到自己的位置。
姜哲坐在畫桌前,平復心情,準備材料,通盤考慮作畫過程。
昨天,他已經把要臨摹的內容,用鉛筆畫過一遍。此時,閉上眼睛,要畫的形象,基本可以呈現在腦海中。
為了精準臨摹,他還是拿出碳條,用最淡的筆畫,在紙上畫底稿。
廖老師在班里巡視,見到姜哲的方法后,并沒有說什么。
他巡視一遍,拍了拍手,吸引大家的注意。“有同學用炭條起稿,然后勾墨線,這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你們可以把畫好的鉛筆稿,墊在紙下,進行描摹,也可以在紙上畫鉛筆稿。但要注意,用碳條或鉛筆畫稿,一定要把痕跡減弱。”
很多同學都看向姜哲。
在老師的提示下,很多學生也開始采用姜哲的辦法。
姜哲沒有受影響,繼續按照自己的步驟臨摹。
因為他臨摹范本的下半部,所以,選擇去掉靠近紙張上邊緣附近的部分形象,以保持臨摹作品的構圖協調。
他畫好底稿,覺得沒有問題,就用干凈的布,打掉部分碳粉,開始用毛筆蘸墨勾線。
考慮到后期可能還需要進行復勾,他把墨色減弱一檔,從最近處的一塊山石開始入手。
毛筆逆風峰入紙,運行,轉折,繼續運行,收筆,一塊山石的半邊輪廓,就這樣被畫出來。
他勾勒形象的方法,盡量采用書法用筆,此時,從系統中得來的書法技能以及模仿蘭馨的技能,起到重要作用,讓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適應毛筆勾線的辦法。
廖老師走到姜哲身后,看了一會,默默的點贊。
在他看來,姜哲的用筆雖然有些生疏,卻恰好有了生拙的韻味,在加上線條的節奏和精準,別走韻味。
他知道姜哲這個學生,也知道他的成績。原本以為,擅長油畫和水彩的學生,學畫山水未必能行,但是僅僅看了勾線的部分,就有種感覺,也許這個學生畫什么都能畫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