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上午,創作課開始。
姜哲坐在畫架前,描繪一張水彩稿。
從周一到周三,每天晚飯后,他都會在學校中幾個特定位置,觀察從黃昏到天黑,校園中的變化,其中有光線,色調的變化,還有師生們的活動。這些熟悉的生活場景,能提供豐富的素材。
他初步想好三個腹稿。一幅表現在食堂門前,路燈明亮的一條路上。第二幅描繪教學樓前的空地,第三幅是通往操場的道路。
這些場景的共同特點是,有較強的路燈,人物活動場景與環境色形成對比。
所不同的是,兩邊的樹木建筑不同,色調有差異。
姜哲把腹稿,全部用水彩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然后,拿著三幅草稿,請遲老師指點。
遲老師依次觀賞三幅草稿,半晌之后說道:“這張畫的是,食堂門口的通道?”
“對。”
“顏色偏冷,人物缺少一些變化。另外一張教學樓前的場景,因為燈光光源多,所以,色彩豐畫活躍,畫面氣氛很好。這兩張都不錯。”
他指著第三章,說道:“這是通往操場的路,特點不夠鮮明。建議你重點考慮前兩幅。
你要想清楚,是表現夜景為主,還是人物為主。
如果重點表現人物,那么場景就要變小。如果重點夜景,就可以保持現在的狀態。”
“明白了,謝謝老師。”
姜哲回到自己的位置,權衡過后,決定把兩幅草稿,都變成正稿。
于是,重新調整構圖。
教學樓前的場景,他想改為表現人物,人物所占比例增加,以燈光的變化,襯托人物動作,情感。
另一幅,食堂門前道路的作品,改為表現黃昏時的場景。
姜哲打算在學校的時間,創作人物畫,回自己的畫室,再創作黃昏風景畫。
調整構圖和結構,需要取舍。場景縮小,配景改變,特別是教學樓門前,進進出出的人物有很多,不可能都細致刻畫。
他重點選擇了幾個人物,作為重點。
兩個背著書包的人,一邊聊天一邊行走,兩人神態和動作親密,像是戀人。他們前方還有一個人,低著頭,走的很急。
一對戀人身后幾步遠的地方,還有一女生,正在回頭招呼同學,隨著距離越來越遠,后面走過來的人,逐漸變得模糊,顯示空間和光線的變化。
姜哲看著草稿,覺得畫面的戲劇沖突不夠,回想自己發現的那些有趣場景,很快便有了主意。
他在一對親密的戀人身后,又加了兩個人,不過,這一對戀人正在鬧別扭。女生用力的甩開了男生的手,臉朝向另一個方向。男生靠正努力貼近女生,似乎是想從另一個方向,再試試。
如此,整幅畫面的一組人物,成了有趣的組合。
一個男生在前;一對親密的戀人在后;然后是吵架的戀人,最后是一個女生在招呼什么人。至于觀眾會產生什么樣的聯系?那就由他們去想吧。
姜哲為了讓畫面不至于太過死板,還把這幾個人的位置和明暗,進行變化,讓畫面變得更有趣味。
特別是吵架的戀人,女生的半張臉,隱藏在陰影中,看不清楚。
姜哲畫好草稿,就開始在一張56x80cm的油畫布上起稿。因為尺寸不大,所以,一組人物以及周圍配景,占據了三分之二的面積。還有三分之一,是環境和天空。
時間原因,在畫好底稿后,他直接用直接畫法,從人物開始刻畫,描繪環境時,盡量一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