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認草稿后,他打開畫箱,在水彩紙上畫了簡單的底稿,就開始用水彩渲染。
姜哲想在這幅畫中,實驗自己的新想法。
受光的部分,包括花園,被設計為冷調,表現接近中午的陽光;背光的部分,被設計為偏暖的色調。
他用大號的水彩畫,快速的鋪設畫面最強的對比,然后,塑造一些微妙的變化,比如夾道陰影中的細節、反光,受光的部分夾道、花園。有不同物像的造型,色彩的冷暖。天空的變化被減弱,畫中幾個人物,起到點綴作用。
嚴老師在校園中巡視,監督學生寫生。在學生畫第一張作品過程中,他很少作出評價,只是鼓勵他們大膽的畫。
看到姜哲幾人后,便徑直走過來。
他按照習慣,先看其他的學生的畫,最后看姜哲的作品,然后,就被畫上強烈的光影效果吸引。
此時,距離開始作畫,僅僅過了三十分鐘,姜哲的畫面效果,已經基本完備。
物像生動,每一種色彩都在配合整體的光影效果,又有自身的變化。很多顏色和現實中都有差距,但合在一起又很協調。
嚴老師饒有興致看畫,過了一會兒,干脆在旁邊坐下,仔細看姜哲如何收拾畫面。
姜哲回頭看向嚴老師,等著聽老師的意見。
嚴老師說道:“沒問題,繼續畫你的。”
姜哲轉頭,繼續刻畫。畫中有整片的綠色,由于色彩接近,需要畫出冷暖傾向,既表現出空間,又表現出自身形象。教學樓產生的陰影,需要朦朧,但又需要隱約看出其中的變化。
他的筆畫,有的是增加形象,有的是把一些多余的形象抹掉。大部分筆觸和現實形象有差異,但看起來又特別生動。
有幾個同學看到嚴老師坐下來,也圍過來觀看。
直到姜哲畫完,嚴老師問道:“不畫了?”
姜哲答道:“老師,我不知道該怎么結束,就先暫停。”
嚴老師說道:“可以了,別再改了。如果想不到該怎么調整,就要果斷結束。你看過塞尚的畫,有很多作品,連畫布都沒有填滿。”
付敏已經在旁邊等了一會兒,拿著自己的畫,開口問道:“老師如果畫到這個程度,還想改成更大的正稿,應該把形象畫的更細,還是增加內容呢?
嚴老師看了付敏的畫,說道:“你畫的挺好,但是把寫生稿換成正稿。要仔細考慮。
咱們今天看過一幅柯羅的作品。
他有時候面對同一個景色,會畫兩幅。一幅是戶外寫生,另一幅根據寫生,回畫室慢慢琢磨出來,畫的更細。
有兩幅表現大橋的畫,就是這樣的例子。那幅小畫就是當場畫完的,另外一幅比較大,改變了構圖,刻畫更細致,但我個人覺得,更像是巴比松畫派之前的古典主義作品。
咱們一直講印象派。很多人說印象派作品的光線和色彩,但印象派的貢獻還有一點,就是改變了之前幾百年,畫家的作畫方式和時間。
完成一幅古典主義的油畫作品,可能要花幾個月,印象派畫家的作品,可能就是半天,或一天就完成。這些畫不是稿子,就是一幅完整的作品。這是在19世紀,20世紀就已經出現的變化。”
付敏想了一會兒,很實在的問道:“老師,是不是我的思維太保守,或者說,過時了?”
她的話,讓老師和周圍同學都笑了起來。
嚴老師解釋:“不能解釋為過時,但是要開眼界,改變自己的固有認識。”
他指了指姜哲的水彩畫。
“你看。姜哲的每一張稿子,風格都有變化,不管成功與否,都在做嘗試。”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