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熱情的打過招呼,問候了近況之后,雅克告訴姜哲。
他在6月15日,也就是展覽對公眾開放的時間,就來到威尼斯。因為有事,回巴黎住了一段時間,這是第二次來到威尼斯。
“我看到了你的作品,非常棒。可是,一直沒有看到你。”
姜哲說了自己沒能及早趕過來的原因。
雅克小聲對姜哲說:“我的朋友,也就是克洛伊告訴我。今天要與幾位評論家見面。原本我不愿意來,但是見到你,就感覺有了同行者。”
姜哲想起了那位克洛伊女士。“看來,我們是抱著同一個目的來的。”對方很坦誠,姜哲也不想隱瞞。
從雅克的態度來看,這件事情是可以擺在臺面上說的。
幾人等了一會兒,克洛伊來到展廳。
克洛伊對姜哲很熱情,說起在巴黎的事情。她給姜哲介紹了一位評論家朱利安。
朱利安是一位胖胖的中年男子。這次見面,就是朱利安和克洛伊安排。
幾人邊聊邊等,陸續等來幾位評論家。
汪真重點給姜哲介紹了一位名叫丹尼爾的評論家。
這是一位頭發灰白,留著絡腮胡須的老人。因為汪真提前做了工作,這位老人對其他人提及姜哲的作品,并且制造話題,讓姜哲融入圈子的交流。
眾人的話題,基本圍繞這里的繪畫展。例如,回顧1964年,39歲的美國波普畫家羅伯特·勞申伯格的油畫《直升飛機》,在第33屆威尼斯雙年展上贏得了繪畫大獎,這是米國人第一次獲此殊榮。
有人說,藝術圈很難再制造這樣一顆明星。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繪畫不再僅僅是繪畫,而成了人類學的、政治的和社會的說明。
還有人說起這次雙年展的意義。在第50屆,也是50周年的時機,聚辦這樣的展覽,是對藝術的原型即繪畫的一次慶祝。
幾位評論家,請姜哲和雅克,分析一些新近創作的綜合材料繪畫。
姜哲聽了這些人的評論,大概明白了8他們評論作品的方法。于是,他稱贊一些的作品,表現了心靈不同的光源,不同的思想,把虛與實,幻想與時尚,幻覺與夢想,全都會聚在畫布上。
“從勞申伯格到村上,從1964到2003年,是一段精采的旅程。應該恢復繪畫的本質和意義。”
一位名叫艾米的女策展人對姜哲的觀點表示贊同:“我們希望世界就像繪畫變得好上加好。繪畫是世界的夢想,應該是單純的空間,在那里事物會越來越美好。一切夢想,像繪畫一樣,發生在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空隙。”
姜哲注意到,艾米先后兩次對自己的話語表示贊成,似乎有意無意的在幫自己。
汪真看到這一幕,覺得奇怪。
自己的并沒有聯絡對方,姜哲也是第一次與對方見面。
對方表示出了友好和善意。雖然不知道原因,但是她也愿意接觸。
幾人聊天的時候,克洛伊示意眾人看入口方向。
“博納米先生來了。”
姜哲轉頭,看到了總策展人——博納米和一位老人并肩走過來。
他看過照片,認出其人。
旁邊那為老人,他也認出來了。(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