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哲回到住宿酒店,沒有第一時間去找汪真,而是先回房間,打開系統。
系統頁面上,終于出現新的提示。
您觸發的機緣正在發揮作用,請耐心等待結果。
短短的提示,包含著的信息,讓姜哲浮想聯翩。
現在的提名,還不是最終結果?
會是獲獎嗎?
這個獎項的含金量有些低,已經有過多次獲獎經歷的姜哲,本不應該對這次的獎勵如此看重。但是誰讓這個展覽的影響力大呢。很多人并不會詳細區分獎項間的差異,只會看重名頭。
他曾經對汪真說,并不期待獎項,誰能想到,自己真的獲得了提名。獎項似乎也越來越近……
敲門聲打斷了他的想象。
是汪真。“回來了?準備一下,咱們下午要去見幾個朋友。”
“好。”姜哲跟著汪真,開始拜訪朋友。
他并不知道這樣做事是否有用,但據汪真說,很多人都在活動,不管有用沒用,該做的事情必須要做。
拜訪的間隙,姜哲抽空給家人和朋友報喜,收獲了一大批的祝賀。
汪真拿著三份報紙遞給他:“看看,今天已經有報導出現。上面有你。咱們在國內的宣傳也已經啟動,幸好提前做了安排。”
姜哲拿過報紙,看到一份報紙詳細報道上雙年展頒發這次獎勵的前因后果。
“獎項面對35歲以下的藝術家,獲獎作品提名,由意大利和其他各國評論家組成的評審團獨立評審,策劃人不參與……
獲獎作品代表著評審團的一定共識和導向。”
報紙上印有獲得提名的畫家的作品,后面還有評論。
姜哲快速找到對自己作品的評價。
“這位畫家創作了一件既不關注昨天,也不關注明天,而是首先關注今天的作品,以最直接的感覺,關注現在的時代。他的作品反映了都市文化……”
“其他兩份上面也有。”汪真提醒:“這些評論,不是評審團成員的意思。只能參考。”
姜哲看到第二份報紙上,對自己作品的評價。“畫面流動著夢幻般的抒情色彩,敘事巧妙,可以看出他對東方的線條和西方的色彩的敏感。”
第三份報紙,除了對提名作品進行評價,還試圖分析雙年展的趨勢。
“獲提名作品的藝術形式,基本是繪畫,只有少數作品是裝置。可見繪畫在當代藝術中仍具有強勁的發展勢頭,相比之下裝置已退居次要地位。
最具潛力藝術家獎,可能頒發給繪畫形式,意味著繪畫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藝術家身上。據我們在雙年展期間的考察,不僅廣大公眾和畫商都喜歡繪畫,而且許多青年藝術家也特別愛好繪畫,在青年藝術家的外圍展中仍然以繪畫為主。”
姜哲看完這些報道,原本還有些興奮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
他仔細對比所有獲提名作品的評價。
僅僅從所用筆墨的篇幅來看,自己額作品,似乎不太收關注。
“別多想,你很希望。”汪真猜到姜哲的心思。
……
一間小型會議室內,七位評委正在給獲提名的作品打分數。
安德魯,艾米還有汪真聯系的那位評論家,都在其中。
在評分的過程中,幾乎很少有人說話。
安德魯在給姜哲的作品打分時,毫不猶豫的給出了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