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期的藝術家們試著把文藝復興時期的和諧美與經典比例放棄。很多畫家為了突破大師的藩籬,什么外來元素,古代元素都加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這一時代的藝術家們,都在追求創造比前任更有趣的不凡的東西。姜哲覺得,這一點與今天的畫家沒什么區別。
他看到帕爾米賈尼諾一幅畫作,被后人稱為長頸圣母。圣母的頭頸比例,明顯被夸張。精美的發型和頭飾,矜持的神情姿態。流露出優雅氣息。藝術家想最大限度的突出優雅,就把圣母的頸部的像天鵝一樣。不止頸部,包括身高已經沒有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自然和諧。
作品呈現這種狀態,不是藝術家無知妄為,而是經過精心的改變,特意展現給觀者的。
姜哲又看了幾幅同時期畫家的作品,這些畫家都在絞盡腦汁的求變化。無論變化的丑與美技術,既給后人做出了示范,無形中也是增加了后人的難度。
他看了許久沒有結果。也沒想到思路干脆最終還是把目光定在丁托列托的作品上。
作為威尼斯畫派的代表人物,丁托列托是融合不同畫家優點的榜樣。
姜哲決定消耗一次觀摩大師作畫的機會。
此時已經積累了不少機會,消耗一次也不會覺得浪費。
因為他去過威尼斯,看過丁托列托的原作,系統中收錄了大量關于這位畫家的資料,所以觀摩的影片,非常詳盡。
一幅幅作品的創作過程,被系統摹擬出來。
姜哲每看完一幅畫的創作,就會停下思考回顧。
半晌之后,點擊繼續觀摩。
這段影像,是丁托列托創作發現是馬可遺體的過程。
這幅畫是他的代表作品。盡管姜哲以前琢磨過這幅作品但依舊打起精神,進行觀摩。
在觀摩過程中,姜哲慢慢有了新認識。
這張畫乍一看非常混亂,不像傳統的畫法,畫中人物的安排,讓觀眾的視線不知道應該先放在何處。
畫中不調和的明暗對比與遠近對比,反而位作品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畫家為了達到這種效果,甚至不惜犧牲的色彩的變化。
帶著這種發現,姜哲接下來觀摩《最后的晚餐》的創作過程這幅作品。
他已經幾次看過,還用速寫臨摹過。
這次觀摩,依舊佩服畫家的匠心獨運?
畫家的將兩種不同的光源結合在一起。一種是自然光,另一種則是主觀的光。
畫中12使徒坐在桌旁,耶穌矗立在他們中間,一盞高懸于眾人左后方的吊燈從后側照亮大廳。
畫家以光勾畫出眾人的層面,將畫面分成兩個部分,左邊展示的是神跡,右邊描繪的是一些日常的寫實狀況,這種將日常生活和神跡一并展現,并以雙重光源對比加以烘托的做法,使得宗教構圖和其象征意義更明白的展現給觀眾。
觀摩結束……
姜哲閉著眼睛,回味看過的一幕幕影像。
那個時代的藝術家們,雖然沒能成就達芬奇那樣的高峰,但是依舊用行動進行探索和致敬,這樣的探索運營出一種新的藝術風格——巴洛克。
姜哲的情緒收到影響,有了拿起畫筆的沖動,也有了新的想法。
他找出了在工廠畫的速寫稿,把不同的工種的工人影響一一羅列,進行重新刻畫。
盡管自己的想法還不成熟,但是,可以邊畫邊完善。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