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續有人來聽姜哲講創作,學校的會議室內已經座無虛席。
觀眾增多,姜哲的狀態也越來越好。
面對熟悉的同齡人,像老師一樣講述自己的觀點。他也沒想到自己能這么快的適應,而且頭腦還變得更靈活。
他點擊一下鼠標。
屏幕上出現了一張油畫。
畫上描繪了室內場景。
一位打扮非常華麗的女子,依靠著窗戶,看向畫面左側,目光堅定。
眾人看到畫,反應不同。
有人認識,若有所思。
沒看過這幅畫的人,開始仔細觀察。話中的室內陳設布置,明顯的是過去的歐洲,場景中的物品非常凌亂。左下角還畫了一個浴缸,浴缸里躺著一個人。
很多老師琢磨,姜哲選這幅畫是想說什么。
見識不夠廣的學生則考慮,這幅畫表現了什么事情。
今天姜哲用的大多數畫例,都是不太知名的作品,觀眾很好奇接下來他要講什么?
“如果第一次看這幅畫,你會想到什么?”
姜哲指著左下角說道:“看到這個人,會不會想起另一幅名畫?”
“馬拉之死?”已經有人把名畫念了出來。
“沒錯,就是《馬拉之死》。”姜哲隨即點開一個圖片。
把兩幅畫擺在了一起進行比較。
“這兩幅畫,是從不同的角度描繪這件事情。”姜哲無師自通的嘗試互動,讓觀眾說出答案,效果還不錯。
看到觀眾情緒被調動起來,他繼續說道:“在藝術史上,無論知名度還是影響力,這兩幅畫都不能相提并論。
今天,咱們研究創作,所以就把這兩幅畫擺在一起比對。”
“看馬拉之死的細節,在他右手邊的地上有一把刀,鎖骨下面有個刀傷。明顯是記錄了一幕歷史上真實發生的兇案現場,那究竟是誰賜死的馬拉?這里就留有懸念。答案在馬拉手里的信件上。
這是大衛的創作手。
當然他的手法還不止如此。
我個人的觀點,在研究創作時除了發揮自己的專長之外,也要從觀眾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
接下來要更深入了解這幅畫。”
觀眾們具備點不同程度的藝術知識,被姜哲吊起了胃口。
“注意馬拉的這條右手臂,這條垂下的右手臂在藝術史上經常出現。卡拉瓦喬就曾經這樣畫過這條手臂,他畫過死去的耶穌的手臂。在卡拉瓦喬之前呢,米開朗基羅雕刻過耶穌的手臂,都是以這樣的形式出現的。”
姜哲一邊講解一邊播放圖片,特別突出有類似手臂的形象。
這番對比,讓很多人的眼睛明顯亮起來,有些人也拿出筆記,開始記錄。
“馬拉的垂下來的手臂,其實有暗示的作用。畫家大衛,就是為了要通過與耶穌同樣形式的手臂,塑造馬拉的偉大。
關于大衛這位畫家,我不多做評述。我們可以暫時放下各種眼鏡,研究他的表現手法。我想,他用這種暗示的手法,以及對場景的安排,都是為了突出人物形象。”
“再看表現同一歷史事件的另一幅畫。”姜哲再次把展現馬拉之死的兩幅畫,擺在一起。
“表現刺殺者的在這張畫上,作者明顯是想把這個人物描繪成英雄的形象。”有人在臺下說道。
“畫家換了一個角度,重點刻畫刺殺者——夏洛特科迪。”有人想展示自己知道畫中女子是誰。
姜哲不介意有人接話。如果運用的好,比自己唱獨角戲更好。“大家看女子的表情。”說罷,看向聽眾,等著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