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師問道:“你看看,需要用什么紙。”
姜哲看過現場準備的紙,說道:“我用一張的楮皮紙,再用一張半生熟的宣紙。”
“你要寫什么內容?我幫你裁紙。”郭理事說道。
姜哲自己動手和工作人員一起拿工具:“郭老師,不敢勞動您呢,我自己來就行。”
很多人看到姜哲也準備動筆,湊過來看熱鬧。
其中有人知道姜哲的油畫,賣的很好,也有人聽說過他懂書法,也想看看他的真實水平。
此刻,蘭馨也跟過來,主動幫忙拿工具。
她是個極有眼力的人,經歷過苦日子,干活特別麻利,幫著姜哲擺好筆墨紙硯,還盡可能幫姜哲挑一些適用的工具。
姜哲說了聲謝謝。
郭老師看了一眼正在往硯臺里倒墨汁的蘭馨,向姜哲詢問:“這位是?”
“我的同學——蘭馨。”姜哲順勢做介紹,讓郭老師的周圍的人留下印象。
蘭馨問過姜哲的要求,得知他想先寫一張條幅,就開始裁紙。
姜哲已經想好書寫內容,王維的詩歌——鹿柴。字體,就用自己最擅長的董其昌的行楷書。
他選了一支宿羊豪長峰條幅筆。
這支筆的筆頭,比常規的條幅筆更大,含墨量大,彈性弱,不好控制。
姜哲選這支筆,是想寫出酣暢淋漓的效果。據說那位林散之先生就很喜歡用這類筆,能夠寫出從墨色的豐富變化。
泡開筆鋒,調弄墨汁濃度,接著考慮章法。他為了書寫效果,沒有在紙上疊格子,只壓出少量的痕跡,作為標記。
等一切準備就緒,姜哲屏氣凝神,排除干擾,執筆蘸墨。
他把書寫內容和章法在腦中反復演練幾遍后,果斷落筆。
周圍人看到姜哲動筆,自動安靜。
空山不——
看前三個字,就知道是王維的詩。
姜哲寫下的三個字,筆法多用中鋒,既有行書的雋雅,也有不乏楷書的端正。
很多看客眼睛一亮,越發想看后面的內容。
姜哲寫行楷書,消耗墨汁相對少,但寫完第五個字的時候,筆上的墨已經開始不夠我用。
但他沒有蘸墨,而是通過調整筆鋒,繼續書寫。
筆畫中出現飛白的效果,反而有一種特殊的韻味。
周圍的人看到,這只羊毫大筆在姜者手中,變得聽話且十分靈活,暗自佩服。
蘭馨更是生出崇拜的情緒。她學習夠刻苦,知道想要做到這一步,有多么難。
姜哲寫完了七個字才重新蘸墨,繼續書寫。
在書寫的過程中,一偶爾即興發揮,讓筆墨生成的偶然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讓他的興致越來越高。
此時,鄭館長請一眾嘉賓來到書畫組,觀看筆會。
由于組織者的安排,嘉賓們看到的是秩序井然的筆會現場,以及眾多書畫家正在熱情洋溢的創作。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