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哲按照弗蘭奇斯卡所指方向看去,果然看到了被游客圍繞的幾件藝術品。
教堂的展示方式比博物館更直白,游客不用走迷宮,一眼就能全部看到。
姜哲選擇先看擺在側面的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圣殤也叫圣母蓮子像。
很多藝術家刻畫過圣母瑪利亞懷抱兒子耶穌尸體的景象。
姜哲觀看這件作品,首先被精美的雕刻震撼,然后發現,米開朗基羅把圣母雕琢的像少女,年齡特征明顯比耶穌小。
不過,他沒有考慮米開朗基羅對此的解釋,以及其他藝術家的解釋,而是全神貫注的欣賞藝術品。米開朗基羅的構思,引起了各種各樣的猜想,這才是是藝術有趣的地方。
姜哲注意圣母到衣服上掛著一根帶子,上面刻著一行文字。
他把文字內容念了出來:“佛羅倫薩人,米開朗基羅雕刻。”
這時候,就能體會到多掌握一門語言的重要。
弗蘭西斯卡說道:“因為米開朗基羅無意中聽到,有人將這件雕塑誤認成了另一個藝術家的作品,于是,一氣之下干脆給圣母雕刻上加了一行文字。
當然,這件雕塑也成為了米開朗基羅惟一一件簽名的作品。”
姜哲看過介紹,用欽佩的語氣說道:“當時的米開朗基羅,只有23歲。”
人物的結構,皮膚的肌理,衣服的質感,雕塑中的每一個起伏轉折,都是那么美妙。看著雕塑,能感受到年輕的米開朗基羅的壓抑不住的才氣和野心。
弗蘭西斯卡說道:“這座雕塑是給當時的一個紅衣主教的祭壇設計的,因此,正確的觀看角度應該是仰視,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因為教堂重建,雕塑才被移到了這個單獨的空間。”
盡管不是最佳的觀賞角度,而且距離有些遠,但姜哲站在雕塑前,許久不愿意離開。看著這樣的雕塑,他有了自己制作雕塑的沖動。
兩人離開展示雕塑的位置,接著去看三寶之一的貝尼尼青銅華蓋。
四方形華蓋,位于巨大穹頂的正下方。
姜哲二人圍繞華蓋,慢慢走動,仔細觀賞。
這里所說的華蓋,就是看起來像個遮陽棚一樣的物品。在西方文化中,這是權威的象征,經常出現于神龕或者寶座上。
華蓋的作者貝尼尼,在很多人的評論中,是可以和米開朗基羅相提并論的雕刻家。
圣彼得大教堂三寶中的兩寶,都是他的作品。
華蓋最顯眼是四根有扭曲花紋裝飾柱子,據說源自于耶路撒冷圣殿。
弗蘭西斯卡提醒姜哲:“你注意看這里,三只小蜜蜂的圖案,這是教皇的族徽,族徽加上兩把鑰匙,再加上教皇專屬的三重冠,就形成了教皇烏爾班八世的紋章,在柱腳處,一共鑲嵌有八個紋章,組成了一個有趣的變化。”
姜哲留意每個紋章上的雕刻,順時針繞著滑蓋走,發現臉的表情在逐漸變化。
“這是什么含義?”
弗蘭西斯卡說道:“我不知道。曾經有人解讀,這是在刻畫人生,或分娩。你可以有自己的解讀。”
姜哲搖頭,這個真解讀不出來。
弗蘭西斯卡也沒糾結,她指著華蓋四周,說道:“這四面墻壁,本來是用來支撐穹頂的,但貝尼尼做了四個陽臺,存放四件圣物,分別存放朗基努斯之矛;耶穌十字架的碎片,這是從耶路撒冷找回來的;旅維羅妮卡面紗;最后一個是圣彼得的哥哥,圣安德魯的遺物。”
姜哲不了解這些所謂圣物,只記得在一些電影中提到過。
弗蘭西斯卡看到了姜哲的表情,就用很小的聲音說道:“隨著科技的進步,教廷也開始含糊,說象征意義大于考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