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到不真實的畫面,有人會覺得心情舒暢,但看完后,又會覺得什么都不記得。看多了會出現審美疲勞。
而且,過于完美的畫面,很難讓人感同身受。”
雅克點頭:“人類喜歡美好的東西,同時也有好奇心,例如,除了這種繪畫還有沒有真實的內容?”
兩人看完了學院派的作品,沿著通道,上臺階,這里能看到兩幅大型油畫,一幅叫畫家工作室,另一幅叫奧爾南的葬禮。
兩幅畫的作者,是庫爾貝。
姜哲二人不約而同的停下腳步,看向畫面。
“這幅畫的作者,就是第一個挑戰學院派的人。無論從藝術史的定位還是從影響力,這幅畫都是重量級作品。”雅克雖然如此評價,但依舊在話語中帶有吐槽。
“庫爾貝在巴黎蒙馬特地區,有一個小畫室,《畫家的工作室》就是他在這間畫室里創作的。
畫的內容直白,或許藏著一些隱喻。也許,當時的法國人才能理解。你認為呢?”
說罷,他看向姜哲。
姜哲搖頭,表示不理解,他除了感受畫面的視覺沖擊,正視圖理性的分析作品。
畫作的中心是一間寬敞、光線充足的畫室,墻壁上掛滿了各種畫作,從素描到油畫,涵蓋了多種風格和題材。
畫室的角落里有一位畫家。他穿著工作服,正在聚精會神地畫畫。他沉浸在自己的創作世界中,不關心周圍的人和環境。
此外,這幅畫很大,尺寸接近3米x6米,畫中的每個人都近乎真人大小。
他也經常創作大幅作品,知道其中難度。正在用這幅作品,對照自己的作品,分析優缺點。
聽到雅克的問題,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
“我在想,工作室里聚集了各種各樣的人物,代表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和思想,包括藝術家、學者、工人、士兵等。這些形象,也許會引起觀眾的思考。
還有一個問題,誰會購買這種題材,這么大的作品。”
雅克說道:“你的切入角度很獨特。
能買這種大畫的人,要有寬敞的展示空間。通常是貴族或者是富商。
那時的貴族,花錢購買繪畫題材的要求很苛刻,通常會選擇歷史題材或宗教題材。”
姜哲點頭,表示贊同他的說法,歷史畫在19世紀的畫壇,地位最高。
雅克繼續說道:“買家們通常不會購買這類題材的作品。
而畫家要完成這種大畫,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
畫家對這幅畫的付出,說明他在開始創作時,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參加藝術沙龍展覽。
當時,巴黎每年都會舉辦一屆官方藝術沙龍。
1850年那屆沙龍,很多人都聽說有人把一幅大畫送去藝術沙龍。表現的內容,還是鄉下的葬禮。
很多人把這件事當做笑話。
但是,誰都沒想到,庫爾貝在沙龍展覽中,一夜成名。”
聊著藝術沙龍,兩人繼續往前走,在一幅肖像畫前停步。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