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哦,日系財團的核心還是金融機構,韓系財團雖然不是以金融機構為核心,但發展也依賴于金融機構提供海量的資金,”蕭意說道,“包括之前的宿云生物、南亭集團在內,星源發展這幾年,對銀行的借助還是太少了!”
星源系超高速發展到今天的規模,除了自身的盈利積累外,更多還是靠蕭良在香港等證券市場大撈特撈,之后再進行資本轉移。
星源系單純在國內的銀行貸款,總計可能僅有四五十億,不要看規模還挺大,但整體負債率可能僅有百分之二十,可以說是超低,過分低了。
目前國內快速發展的企業,有幾家負債率低于百分之六七十的?
哪家在超規模擴張過程中,不狠狠借助銀行貸款這個工具的?
蕭良偏不。
甚至在組建東洲城市商業銀行時,蕭良都拒絕注資持股,誰勸都不好使,而是將投資機會都推給了別人。
蕭意他目前都還持有城商行5%的股份。
城市商業銀行組建以來,就受益東州超高速的產業發展,目前吸取公眾存款余額已經超過百億,上半年實現七千萬的凈利潤——
也許城商行目前這點利潤,蕭良不會太在意,但如果控制城商行,從這么多公眾存款里,拿走二三十億貸款支持星源的發展,在這個年代不算過分吧?
從自家控制的銀行拿二三十億貸款,可要比從其他銀行拿到這些貸款,容易太多了。
而隨著東洲的經濟發展持續提速,東洲城商行的放貸規模也會持續水漲船高。
除此之外,國家也陸續放開全國性的股份性民營商業銀行的組建限制,以星源的體量,難道不應該加入這類商業銀行的組建中去,并拿到關鍵性的地位與影響力?
如此一來,蕭良根本就不用在這一次的新鴻臣合并中,轉讓太多個人持股了。
考慮到新鴻臣未來的發展,蕭意覺得蕭良這一次將個人持股降低到10%左右,僅僅為了獲取八十億的發展資金,潛在的損失還是太大了——八十億的發展資金,明明可以通過銀行來解決的。
蕭良笑了笑,說道:“東洲的金融盤子就那么大,不可能分星源太多。而我們跟省里的關系很一般,拿不到什么貸款,我也不愿意去求人。”
前世那些控制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金融服務集團的,有幾個有好下場?而剩下來的那些,又有誰沒被敲打過?
蕭良很早的目標就是建立先進產業集群,而非混雜金融與產業資本性質的財團;至于資金來源,他從證券市場攫取的還不夠多嗎?
倘若還是不夠,也沒有問題啊,新組建海外基金公司是干嘛的?
對蕭意的疑惑,蕭良只是笑了笑,說道:“我要是將每一分錢都裝進自己的口袋里,那還有你們什么事啊?”
用過餐后,蕭意帶了司機,負責將葉曉華、程雷、江啟良、葛云鋒等人送回家或酒店——準備好喝大酒,之前眾人要么打車過來,要么讓蕭意的車順帶接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