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寧宋所持的佛法,卻是給靈山寺的一眾僧眾指出了一條新的道路。
寧宋告訴他們:
你們按照廣法那樣做,走的是條邪路。
如果在其中沉溺下去,遲早身死道消。
對于修行者來說,肯定是修行最大啊。
這一點他們是都認同的。
但是不走那條邪路,原來的路又走不通;這樣大的靈山寺的傳承還要維持,那要走什么路才好呢?
寧唐告訴他們,自己進行生產吧!
這樣生產出來的東西,至少自己用著是干凈的、安心的。
如果產出有得多,還可以用來普渡眾生。
只不過,佛主的“原教旨”戒律里面,似乎并不允許眾比丘們從事生產。
當然了,佛門的思想從孔雀帝國的地盤那里傳到大陽帝國這里這么多年以后,有許多“原教旨”的戒律其實是不再被遵守的。
但所有的戒律被打破都需要契機。
這一次,“不事生產”的契機要被打破了。
寧宋的出現,給了打破這條戒律一個完美的閉環。
佛主原本主張僧眾不能從事生產,只能托缽要飯。
但現在時移世易,世道變了;原本的戒律必須要改了。
寧宋通過“三現佛跡”證明了,他是貨真價實的佛子。
而寧宋的主張,卻是打破了佛主原本的戒律。
這是否就代表著,佛主是贊同寧宋現在的主張的。
在這種情況下,沒過多久,就有靈山寺中的僧眾開始嘗試著開墾靈山寺周圍的荒地了。
你別說,這樣做的效果還真是有些立桿見影。
有一位寂字輩的高僧,卡在一個境界上已經很長時間沒法突破瓶頸了。
他是第二個主動跑去自己開墾種地的。
對于他來說,怎么著都是卡著,有新的辦法就可以嘗試一下。
反正,最壞的結果不就是繼續卡著嗎?
然而他開墾耕種了三天的地,在第四天坐禪時瓶頸就自然突破了。
這位寂字輩高僧就仿佛成了一個燈塔一般,給后來者直接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一時之間,靈山寺仿佛突然就進入了“大生產”時代。
僧眾之中,有跑去開墾荒地的、有種菜的、有去砍伐一些木材做起了木工活的。
甚至,在寧宋的忽悠之下,靈山寺合寺上下還掀起了“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運動。
意思就是,我每天有自己必須要做的工作,必須做完了。
如果這個工作完不成,那我今天就不吃飯。
總之,靈山寺突然之間就仿佛變成了一個巨大的作坊一般,無數稀奇古怪的東西都蹦了出來。
而這時廣法驚奇的發現,他似乎并沒有如自己原來意料一般失勢,反而用場更大了一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