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還真猜對了,這確實是專門說給他聽的。
古今中外,在任何政治團體中,權力分配向來是最令人頭疼的難題了。
可李光旭卻完美的解決了這個難題,他用的辦法簡單粗暴,卻非常有效,只有三個字:不分配。
是的,既然分配是難題,那就全由我一個人來吧。
這種方法是有先例的。
六百多年前,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因為不愿皇權旁落,于是廢除了沿用近千年的宰相制度,把權力徹底的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中。從而將封建集權制發揮到了頂點。
當然,這么做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權力集中意味著無論大事小情都必須皇帝親自處理,否則,帝國就無法有序的運行,所幸的是,朱皇帝天生是一位精力極其旺盛的人,他不分晝夜的工作,硬是把九五之尊的皇帝,干成了全年無休的天下第一打工仔。
在某種意義上說,李光旭是和朱元璋同一種類型的人,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覬覦他手中的權力。
然而,他們所處的時代則是完全不同的。
朱元璋的年代,講的是皇權神授,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既然皇帝愿意多干活,那做臣子的,只能拜倒在地,高呼萬歲。
但李光旭所處的時代是自由民主的二十一世紀。權力是要接受黨和人民群眾監督的。作為領導干部,你手中的權力必須受到制約,不是你想怎么干就能怎么干。
然而,在撫川,李光旭就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有人不同意嗎?簡單,那就換個同意的人上來。
在他的強勢高壓之下,撫川確實在短時間內形成了強大的戰斗力,只要他一聲號令,全市上下立刻動員起來,步調一致,勢不可擋。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矛盾也漸漸產生了。
在現行體制下,是四套班子共同執政的,黨委,政府、人大、政協,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李光旭身為市委書記,兼著撫川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把兩套班子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在他的治下,市政府和市政協幾乎形同虛設。
市政協壓根就是輔政機構,虛設也就罷了,可市政府則不然啊。
作為城市的管理部門,市委和市政府本來是各司其職的,除了大政方針之外,市政府有相當的自主權,比如干部任免。
按照相關規定。除了市管干部的任免權在市委組織部外,市政府其他職能部門的副職,一般只是由市委提名或推薦,最終的決定權,是歸市政府的。
可現實情況卻是,別說副處級干部,就連科級干部的任免,都需要李光旭親自點頭才能作數。
這種嚴重違反組織原則的事,在撫川卻成了順理成章,沒人敢提出異議。自市長蔣齊以下的任何干部,只要李光旭看不順眼,一句話就可以將其打回原形,永不錄用。
于是乎,在撫川便形成了一個奇怪的局面,市政府的各職能部門唯唯諾諾,謹小慎微,每天早請示晚匯報,生怕一不小心惹怒了李書記,落個丟官罷職的下場。
李光旭在競爭省委書記的關鍵時刻意外出局,惱火之余,便懷疑是市政府中有人暗中下絆子,于是產生給市政府班子動個大手術的想法。事實上,這個想法由來已久,只是一直找不到個合適的理由實施罷了。
市長蔣齊是省管干部,李光旭雖然是省委常委,但一時半刻也奈何不得,況且蔣還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干部,二人之間雖有矛盾,但還沒到不可調和的程度,所以,就只能拿其他人開刀了。
首當其沖的,就是常務副市長于振清。
說起來,于振清和李光旭算是老搭檔了,八年前,李光旭擔任市長的時候,于振清就是他的副手,二人之間的矛盾在那時就已經初現端倪。于振清的實力雖然遠不及李光旭,但也是一步一個腳印從基層干上來的,在撫川的干部隊伍中有非常不錯的聲望,兩人明爭暗斗多年,李光旭雖然在政治上節節高升,卻也始終沒能奈何得了于振清。
隨著年紀的增大,于振清自知再無上升的空間,于是在政治上也變得愈發溫和,在李光旭面前開始主動示弱,盡量避免與其發生正面沖突。然而,他的內心卻非常清楚,李光旭是不會輕易放過他的。
所以,林海被突然任命為市長助理,在于振清看來,這就是李光旭要對他動手的信號,于是,本來是一場黨組例會,可在他的一番陰陽怪氣之后,就變了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