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如歌看著地圖。北境的范圍需要擴大。她召集周哨官和張校尉。“向西。”她指著地圖上野人谷更西側的大片荒地,“那邊有河流,土地平整,適合墾荒。但可能有零散蠻族部落活動。”
“我帶人去勘察。”張校尉說。
“帶一隊騎兵,一隊工兵。勘察地形、水源、土壤,評估開墾難度和防御需求。遇到部落,盡量避開,若遭遇攻擊,則擊退,不追擊。”
“是。”
勘察隊十天后返回。“地方很好。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遇到兩個小部落,放牧為生,見到我們就躲遠了。距離野人谷礦場步行三日路程。”
“建新城。”季如歌決定,“不叫村,叫鎮。西谷鎮。”
她制定計劃:一、先建防御工事。在西谷鎮選址處建立圍墻和哨塔,由周哨官負責。
二、同步開挖水渠,平整土地,劃分田畝。由農研坊負責。
三、招募移民。北境境內人口優先,也吸納通過審核的外來流民。每戶分田,三年免稅,提供種子農具,但需承擔部分民兵役或勞役。
四、修建道路,連接萬福村和野人谷。確保物資運輸和兵力快速投送。
工程啟動。大量物資和人力向西調動。西谷鎮的基礎圍墻很快立起。水渠開挖,第一批田畝劃分完畢。移民招募反響熱烈。北境境內許多無地或少地農戶報名,外來流民也經過嚴格篩選后納入。新的定居點初具雛形。
問題隨之出現。西谷鎮距離萬福村較遠,管理不便。新移民來自不同地方,習慣各異,摩擦增多。治安事件時有發生。新建的農田需要時間肥土,頭年收成恐怕有限,需要萬福村持續輸血支援。
季如歌調整管理。“西谷鎮設鎮守。由周哨官兼任,常駐西谷。下設民務、農務、防衛三管事。制定鎮規,明確賞罰。”
“從萬福村調撥一批老兵和他們的家屬過去,作為骨干,穩定人心。”
“今年西谷鎮的糧食缺口,從儲備糧中調撥。確保基本供給。”
同時,她注意到野人谷礦場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隨著西谷鎮開發和新工坊建設,對鐵料和煤炭的需求大增。“擴大礦場規模。增加礦工,改進開采工具。在礦場周邊建立簡易工棚和倉庫,減少運輸損耗。”
“但要注意礦工待遇和安全。定期檢查礦道支撐,提供足額飲食和醫藥。傷亡撫恤從優。”
“明白。”
入冬前,西谷鎮已初具規模。容納了上千移民,開墾出大片農田。道路修通,與萬福村和野人谷的聯系更加緊密。但消耗也巨大。北境的糧食和物資儲備下降明顯。
楚驍送來密信。朝廷注意到北境向西擴張的動作,質詢其意圖。季如歌回信:“人口滋生,地力有限,不得已向西墾荒求食,皆為邊民生計,并無他圖。”同時讓楚驍在朝中繼續周旋。
她知道朝廷的疑慮不會消除。北境越是發展,越是引人注目。
年底結算。北境人口、田畝、工坊數量均大幅增加。但儲備糧降至安全線附近,財政因大規模建設而緊張。“明年,”季如歌對管事們說,“重點是鞏固。西谷鎮要實現糧食部分自給。工坊要提高產出。軍隊要擴編訓練。”
她停頓一下,“還有,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麻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