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想的?”高原問道。
“素肉也是肉啊。”白葉理所當然。
“我是感覺肉太多了,容易膩。倒不如換一種。”
“但是這種豆腐不能太軟。”
“同意,我覺得可以是那種有些嚼勁的。”
于是相隔幾日,剛剛放下豆腐的白葉和高原,再次開始研究豆腐。
最后他們挑中的是本地的一種白豆干,這種豆干質地緊密,吃起來柔韌。
只是不易入味。
至少如果只從餡料調味,味道太淡,起不到增香的用處。
畢竟,在他們眼中每一種食材都要有自己的作用,而不是單純的湊數。
所以他們遍尋了揚州周圍,終于找到了一種用這種白豆干制作的茶干。
揚州人好喝茶,周圍賣茶葉的自然很多,這邊的很多小吃,其實也就是茶點衍生來的。
茶干在揚州這邊不算出名,倒是浙省那邊有很多。
白葉他們吃到這家的茶干的時候,也是機緣巧合。
食材沒那么好找,需要有耐心,還需要有運氣。
那天就是尋找的過程之中累了,在一家小茶攤坐下休息。
因為對面正好是個什么市場,據說很多來這里旅游的人會在這里買紀念品。
之所以不在市區,而是跑到城市外圍買東西,就是因為這里的東西更加便宜。
他們也是來批發市場看看的,轉了一圈沒有找到好東西,結果坐下喝杯茶,吃著一口老板送上來的隨茶小吃,頓時瞪大眼。
這不就是他們要尋找的東西么!
詢問了老板,才知道是對方老家的一種茶干,不算多稀奇。在這里開店,既是為了賣茶葉,也是為了賣茶干。
白葉開開心心地買了一大包回去。當天晚上他們就做出了一鍋的七丁包。
調味這東西,他們都沒什么問題。但是配比到一個最精妙最合適的數字,卻需要一點點的試驗。
他們將包子一一做了記號,一點點的品嘗。
他們自己品嘗,也讓其他人幫忙一起品嘗,一點點的調整。
白葉甚至還將大醬作為調味品也加入了其中。
只少許,就要與眾不同的變化。
高原平時在家就幫他,到了最后干脆請了兩天假,就跟白葉在家搗鼓。
在十二月到來的時候,他們的醬香七丁包試驗終于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包子香而不膩,醬香味和其中一絲不易察覺的茶香味,將包子的味道拉高了一個格調。
其實材料確定好之后,最難的就是找到食材之間的平衡點,還有醬香味和茶香味融合的那個點。
醬香不搶,茶香不掩,肉香濃郁,鮮味貫徹始終。
張泉生吃完之后良久,才點點頭,“好。”
一個字的評語雖然很少,但是語氣的肯定,說明了張泉生的認可。
這層層疊疊遞進的味道,將七丁包的靈魂優勢展露無疑。
張泉生自己都沒想到白葉和高原兩人竟然搗鼓出這樣不錯的餡料。
豬肉和雞肉的肉香留下了,油膩被酸筍中和了。
蝦肉的脆,筍丁的嫩,參丁的糯,各有不同口感。
這幾樣食材本身香味淡,不能和豬肉和雞肉相比,但是一絲醬香甜味將它們融合到一起,最后再用一絲茶香收尾,讓這一個包子憑白的有了語言,升了格調。
萬分地契合了揚州人的口味。
得了張泉生的認可之后,白葉第二天就回到了高興茶樓。
好久沒來了,大家熱情地和白葉打著招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