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車寬敞舒適,高起潛坐在車內,熊化則騎馬隨行。
第一戶人家在城西的一處宅院,半個時辰就到了,看起來頗為體面。
熊化介紹道:
"這家姓趙,丈夫是劉總兵麾下把總,去年在朝鮮作戰時陣亡,留下妻子和一雙兒女。
"
高起潛下了馬車,只見一位三十出頭的婦人帶著兩個孩子迎了出來。
婦人衣著整潔,面色紅潤,看不出生活困頓的樣子。
"這位是京師來的高公公,特來查訪撫恤發放情況。
"
婦人連忙行禮:
"民婦趙李氏,見過熊知府,見過高公公!
"
高起潛擺擺手:
"不必多禮!咱家問你,朝廷發放的撫恤銀兩,可曾收到?
"
"收到了,收到了。
"
趙李氏連連點頭,說道:
"去年臘月就收到了,一共五十兩銀子。多虧了朝廷恩典,我們母子才能過活。
"
"可有人克扣?
"
"沒有沒有,
"趙李氏看了熊化一眼,
"知府大人親自送來的,一文不少。
"
高起潛轉過身:“熊知府這等事都要親自操持,令人佩服!”
熊化趕忙道:“高公公謬贊,下官身為一任知府,當為百姓做主!”
高起潛淡淡笑了笑,然后又問了幾句,趙李氏對答如流,毫無破綻。
接下來走訪的四家情況大同小異。有的家里開了小店鋪,有的兒子在衙門當差,最不濟的也有幾畝薄田度日。每家都說收到了全額撫恤,對朝廷感恩戴德。
到了第五家時,已近正午。高起潛擦了擦額頭的汗,對熊化說:
"已經走訪五家了,情況都差不多。咱家看,就不必再走了吧?
"
熊化心中暗喜,面上卻故作嚴肅:
"高公公,要不再多看幾家?
"
"不必了。
"高起潛擺擺手,
"咱家心里有數了,山東官員辦事得力,撫恤發放及時,咱家回京后定會如實稟報。
"
熊化松了口氣:
"那高公公辛苦了,不如回城用膳?下官已在府衙備下薄酒。
"
高起潛笑道:
"那就叨擾了。
"
一行人回到濟南府,酒席早已備好。
席間,熊化頻頻敬酒,高起潛來者不拒。
酒至半酣,熊化使了個眼色,仆役捧上一個錦盒。
"高公公遠道而來,下官等無以為敬,一點土儀,不成敬意。
"
熊化打開錦盒,銀光閃閃,里面竟然整整齊齊,全都是十兩重的紋銀。
高起潛眼睛一亮,假意推辭:
"這如何使得?咱家奉皇命出京,豈能……
"
"公公客氣了。
"
熊化將錦盒塞到高起潛手中:
"不過是些山東特產,給公公路上解悶罷了。
"
高起潛見對方盛意難卻,這才勉為其難地說道:
"既如此,咱家就卻之不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