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問:“聽說馬探長腦袋很靈光,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他應該在生前給您留有什么蛛絲馬跡吧?”
我答,“不,他什么也沒留下,我最后一次去他家的時候,他的母親早已為他哭瞎了雙眼,父親也因此氣成了一個傻子,家中并未發現任何線索。”
記者問:“有傳聞說,您的這本書會招致死亡,您對這種謠言有何看法?”
我答,“我只能說,這是一個騙局,目的就是要毀了我的名聲。我的耳朵向來不會鉆進任何負面的消息,尤其是關于我這本書的。畢竟,這是我在他死后著出的,他的死與這本書無關,更與我無關!”
記者問:“有狂熱者宣稱,只要將該書傳遞給身周的10個人,就會幸免于災難之中,您對此又是怎么認為的呢?”
我笑答,“對于這種如此狂熱的粉絲來說,我本人也只能滿懷一顆感激的心,由他們去了。然而是否真的奏效,恐怕也只有一試了。”
記者問:“您身為一個懸疑恐怖的小說作家,您對‘懸疑恐怖’有何獨到的理念?”
我答,“‘懸疑恐怖’它是兩個詞‘懸疑’與‘恐怖’,二者從含義來講,相距甚遠,實質上卻又交相輝映、相濡以沫,猶如唇亡齒寒,實在不可分割。”
記者問:“您平時創作時,大多都是在什么時候?”
我答,“午夜十二點整。”
記者追問:“那您喝咖啡嗎?”
我答,“當然,咖啡很好喝。”
最后一位記者問道:“每一位作家,在寫作時,都會將自己代入劇情之中,換句話說,就是總有那么一個人物,身上流露著作者本人的影子。《懸案》中,您與馬探長是摯交,以第一人稱‘我’來自稱,但這個‘我’具體是什么樣的一個人呢?”
我答,“很高興,在本次記者招待會即將閉幕的時候,你能問出這個問題。我暫且只能回答,書中的人物都是‘真實存在的’。”
在這場別開生面的記者招待會結束之后,我坐在一輛黑色的私家車內,靜默地嘆了口氣。
回到家,我悄悄地翻開了那本小說《懸案》。
并在整本書的尾頁處寫到:他是一名警探,在你看到他的那一刻起,你就與他結下了不解淵源,包羅萬象的犯案現場、猙獰的死亡瞬間、離奇失蹤的同僚、幕后神秘的黑暗組織……
請記住他的名字,他叫“馬天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