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幾年后資本有了,招募精英,研發設計芯片,造的話交給中芯國際代工!
王逸是不可能自己建晶圓廠,自己造的,他沒有金手指,這不現實。
只是中芯國際被西方封鎖限制,缺euv光刻機,無法替王逸造高端芯片!
這是個最大的問題,王逸也束手無策!
因此,他決定去北航,請北航出手。
為什么王逸大學選北航?
作為國防七子之一,北航要技術有技術,要研發有研發,要錢有錢。
十年后,北航一年的經費都超一百大幾十億,就算現在,也有近百億!
若是說動北航,在2011年就投入巨資,研發半導體產業鏈,甚至光刻機,說不定命運的齒輪,都能提前轉動!
當然,光刻機乃至整個半導體上下游的產業鏈,都得一并布局,這種艱巨的任務,北航都不夠,得要官方出手,動用大國機器!
實際上,2011年國內半導體技術,與全球的差距,還沒有十多年后那么大。
光刻機技術差距也沒有那么大。
85年,國產光刻機與歐美頂級光刻機的差距,只有七年!
只是90年代“造不如買”的思維,導致國內企業大都放棄了光刻機的研發,直接購買國外產品。
這才導致二十多年過去,國外光刻機技術突飛猛進,國產卻停滯不前。
哪怕還有個別企業,依舊從事光刻機研發。
但資金有限,又有國外技術封鎖,也沒有上下游產業鏈配合……
哪怕投入巨資潛心研發,用了很多時間,好不容易量產新一代光刻機。
可國外卻立即向國內出售更新一代的光刻機,并且價格更低,性能更強!
結果可想而知,國內企業都訂購國外更先進,更便宜的光刻機。
而國內剛研發出的光刻機,卻已經落伍,無人問津。
投入的研發資金都打了水漂,收不回本,相關企業只能破產。
久而久之,國內的光刻機企業大都破產了,只有寥寥無幾的還在苦苦堅持。
這就導致后世,國內光刻機比國外落后了二十多年!
一旦國外封鎖,國內瞬間涼涼。
王逸以后要做手機,也繞不開這個問題!
只要做大了,做到全球第一,肯定會被封殺!
除非實現高端光刻機國產,實現高端芯片國產!
只是光刻機太過復雜,一萬多個零器件,十幾個國家的尖端科技結晶,需要上萬個上下游產業鏈!
只能請官方出手,動用國家機器去布局。
然而,就算王逸向官方提議,在2011年就投入巨資,大力研發光刻機上下游產業鏈、發展半導體,也未必有用。
他就是一個學生,人微言輕,說白了,誰聽他的!
不過,若是北航校長和眾多院士來提議這事,那就希望大增!
若是再不夠,就想辦法請其他高校的高層和各校院士,一起去提議!
王逸相信,總有一些院士、大佬,會和他有一樣的想法,會意識到半導體、光刻機國產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因此,王逸在暑假就馬不停蹄地創業,做美柚!
就是想做出名堂,在開學前把美柚做到億級規模,年營收十億級規模!
有足夠亮眼的成績,王逸去了北航,才有足夠的分量。說的話,校長、院士他們才會聽,才會重視!
校長、院士重視了,再去上峰提,那大力研發光刻機,布局半導體的事,就有希望了!
若是官方2011年就大力布局光刻機上下游產業鏈,發展整個半導體產業鏈,華為19年的悲劇,說不定就不會發生!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