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得去手足外科重新掛號,重新檢查
張三不想白跑,當即問道:“醫生,我尿酸有點高,非布司他吃多久停藥啊”
“你尿酸多高”
“540!”
“540,誰讓你吃非布司他的”
“我們當地的醫生。”
年輕主任沉默了一會,道:“先把藥停了。”
“”張三懵了:“醫生,和這個有關系”
醫生道:“是不是越吃疼的越厲害”
“好像是有點。”
“那就是了,先停藥看看。這樣,你也先別掛手足外科了,先停藥看看,半個月后再來復查。”
“好。”
張三蒙圈地離開醫院,又住了一宿,買了回家的票。
前前后后了近三千,最后也沒整出個結果,只能等半個月后再說。
但半個月后,還來嗎
張三猶豫了。
類似的看病過程,發生在全國很多地方,很多大醫院。
當地人還好,成本低,請假就是。
但外地患者,可就費時費力費錢了。
更主要的,誤診,漏診,無法確診,都有可能。
而這個過程,若是用成熟的ai大模型來處理,會直接根據指南和患者狀況,進行分析,分析出各種疾病的可能性,會第一時間排除通風誤診問題,然后開一系列檢查。
這樣患者在當地就可以做,根據檢查結果,排除風濕性關節炎,強直,ai大模型給出后續診斷。
這樣效率更高,患者成本也更低,只需要去當地醫院或者檢驗中心抽血拍片,兩個小時搞定,就抵得上張三一周的奔波。
只需要400,就抵得過張三3000的銷。
這便是ai醫療大模型存在的意義,完全不是人可以比的。
畢竟專家看病效率很低,門檻太高,難度很大,過程復雜,費時費力,單是搶號都是大問題。
而且900元的專家號,也是開單子檢查、檢驗,也得靠檢驗數據診斷,出了結果還未必能搶上專家號復診。
既然靠檢驗數據診斷,都是數據說話,那ai大模型不比專家更專家
而且方便的多,成本也低得多,更節省時間精力。
至于普通醫生,還不如專業成熟的ai大模型。
像是2023年,阿里達摩院的胰腺腫瘤ct訓練中,在2萬多人的真實病例回顧性試驗中,發現了31例臨床胰腺癌漏診病變。
沒錯,臨床漏診的胰腺癌患者,ai訓練中給查出來了,并且31例。
癌癥最關鍵的就是時機,盡早查出來,盡早治療,很大概率能治愈。
但漏診了,耽誤了,等到查出來,可能早期就成了中期,甚至晚期,那就晚了!
而且,阿里這只是不成熟的大模型,若是成熟的,那結果可想而知
十年后,或許是ai醫療輔助醫護,但20年后,那就是醫護輔助ai醫療大模型了。
沒錯,到時候主力診斷的,就是ai大模型,醫護人員成了幫手。
沒辦法,ai大模型比大多數醫護人員都專業。
至于超越ai大模型的專家大手子,或許有,但是太少了,并且專家精力有限,接診數量有限,絕大多數的病人根本掛不上他們的號!
可ai大模型就不同了,完全可以輕易而舉地對患者進行全方位服務。
可以說,成熟的ai醫療大模型,在普通醫護人員的輔助下,能媲美甚至超越99%的專家。
這便是ai醫療大模型存在的意義!
其實看病和修車類似,現在修車,都是老師傅憑經驗進行判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