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等到三十五、四十歲再培養,要么成了老滑頭,出工不出力,甚至只想著拉幫結派,那完了,難成大器。
還有的達到四十歲,依舊兢兢業業,踏實肯干,但熬到這個年紀,身體素質大不如從前,想繼續攻堅都有心無力了。
這都是沒辦法的事。
王逸提出以老帶新百萬激勵計劃,也是給大齡工程師一個新的出路。
像是臺積電,工程師的年齡大都在30-40歲之間。
這個階段,都是骨干,經驗豐富,也能爆肝攻堅。
可一旦超過40,那就完全不同了。
四十歲以上的大齡工程師年紀大了,身體不如從前,繼續在一線熬夜爆肝技術攻堅,實在是太難了。
但經驗在,能力在,即便不能像二三十歲的時候那么拼搏,也可以去一些輕松點的研發崗,把重心放在培養年輕工程師身上。
畢竟年輕工程師成長起來,老工程師也能拿到百萬多的晉升獎勵。
有人帶和沒人帶,成長速度完全是兩個維度。
這樣的策略,給了大齡工程師更好的出路,也給了年輕工程師更快的發展,也能讓星逸半導體的人才儲備最短時間內膨脹起來。
可以說是三全其美。
而且培養出來的大都是年輕的資深工程師,完全可以為星逸半導體高效率地攻堅十幾年!
這一點非常重要。
一個28歲的五級工程師的價值,遠遠超過一個38歲的七級工程師。
前者很容易在三十三歲前晉升七級工程師,并且在三十八歲左右,達到八級工程師,甚至九級工程師。
而后者想要再晉升幾乎不現實,能夠像胡老一樣,一大把年紀,依舊成果斐然的,都是鳳毛麟角的存在。
相反大多數四十歲以上的工程師,自己都主動申請離開攻堅研發崗,去普通研發崗,再過幾年,就得居二線了。
這都是沒辦法的事。
到時候,專心帶徒弟,或者去大學當講師,也是個出路。
尤其是幾年后,王逸還準備打造一座星逸大學。
專門培養半導體,ai,智能駕駛等前沿領域的專業核心人才。
沒辦法,這些層面目前高校脫節嚴重,那些教授自己都不會,都不懂,更別說教學生了,只能照本宣科地拿著陳年講義浪費學生的時間。
因此,星逸科技只能自己培養。
只是星逸大學這事,也得徐徐推進。
今年先開始產學結合,同時面向在校生推廣種子計劃,直接簽下優質的在校生,進入星逸半導體利用百萬激勵計劃以老帶新進行培養。
這樣到明年,就會有一大批優秀的一級工程師,二級工程師。
這些學霸本就學習能力強,師父為了百萬激勵再傾囊相授,一年的時間,很多人都能成長到一級工程師,甚至二級工程師。
而且是接觸到28納米,甚至14納米的先進制程的一級、二級工程師!
這些人在星逸半導體只是初級工程師,放到中芯國際,那都是寶!
沒辦法,中芯國際的工程師,只有少數接觸過28納米制程,至于14納米制程,幾乎沒有。
當然,簽約種子計劃的人,星逸科技都會簽訂長期合約,給予豐厚的報酬和前途無量的培養策略,但也要簽署保密協議,競業協議。
一旦違約離職,需要支付巨額的賠償費和違約金。
培養無價!
更何況星逸半導體用先進制程的資深工程師,進行全方位培養,傳授他們28納米,14納米,甚至10納米的工藝理論體系。
這些都是無價。
一旦違約離職,都要賠付巨資。
王逸可不會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砸錢投入巨大精力,人力,物力,培養起來的先進制程工程師轉身投奔敵營,成了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