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人再度問道:“董事長,智能家居還是有些前景的,我們要不要和百度或者阿里等其他企業合作引入他們的智能家居體系”
許董略微思忖,就有了決斷:“不用,咱們在四五六線城市賣房,這些城市消費能力有限,也不會為智能家居溢價買單。”
“也是,一二線城市,智能家居有前途,至于四五六線城市,價格是第一位。智能不智能的吧,他們不在意,甚至沒興致。”
“最主要的,還是停止和星逸科技智能家居的合作。一旦我們都停止合作,讓星逸智能化損失慘重,他們疼了,就可以逼著星逸地產妥協。”
“哈哈,這一招逼宮,用得好!”
……
類似的緊急會議,同步出現在萬科、龍湖、碧桂園、保利、綠地、招商等地產巨頭。
面對星逸地產來勢洶洶全國拿地,還要先建配套后賣房,甚至現房開售所見即所得的套路,所有地產商都被打得措不及手。
這年頭的開發商都是先建住宅和公寓,先賣房子,賺了錢,再建配套。
對外聲稱一百分的配套,最終落成能有七十分,還是五十分,甚至直接爛尾零分,都得看開發商的良心了。
反正賺錢的住宅和公寓都已經賣完了,錢也賺到手了,沒必要繼續建那些不賺錢的配套項目。
像是大型商業綜合體,這年頭哪怕是二線城市,也需要投資30多億才能建起來。
每年租金等收入也就1.5億左右。
這樣算下來,20年才能回本。
除非生意特別好,做到全市第一,客流量特別高,那可能15年回本。
但可惜,大多數的商業綜合體都做不到這一地步,都是20年才能回本,甚至20年都回不了本。
無他,十年后,商場老舊,跟不上時代,客流量被其他新的商業綜合體分走,租金收入下滑,回本時間也就更久了。
也正是因此,各地的商業綜合體大都是開始的很輝煌,爛尾的很草率。
一個城市,規劃十家商業綜合體,最終落成的能有五家就不錯了,其中三家都會嚴重減配。
只要房子賣出去,承諾的商業綜合體爛尾都是常見的。
可現在星逸科技竟然提出先建商業、產業,建好了才賣房子!
這不是搗亂嗎
更是要斷了其他開發商的坑人的前途啊。
能不氣憤
于是,很多開發商都開始抵制星逸科技,中斷和星逸智能化的合作。
隨著時間的發展,這樣的企業越來越多。
對此,星逸智能化部門都頭大無比。
星逸科技的智能家居業務分為兩個事業部,星逸智家和星逸智能化。
星逸智家負責研發一系列智能家居產品。
而星逸智能化則負責和其他企業合作,進行智能化賦能。
比如和海爾、美的等白電巨頭合作,幫助他們推出了集成星逸智家模組的海爾智能家電,美的智能家電。
比如和仁恒、龍湖、萬科合作,推出集成星逸智家的智能家居精裝房!
原本這些合作,都進展的很好,尤其是和地產商的合作。
這類合作下,各大地產商不僅引入星逸智家生態體系,還購買了大量的星逸智家產品。
比如窗簾都是星逸智能窗簾電機和軌道,燈組也都是星逸智家的燈組,還有油煙機,燃氣灶,可視門鈴,小艾音響,星逸路由器,星逸網關,星逸煙霧報警器等等,全都是星逸智家的產品。
基于此,星逸智家的一系列智能產品都銷量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