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知道!
但可惜icroled成本太貴了,oled就夠貴的,但icroled比起oled還要貴很多很多,根本沒辦法在消費電子領域實現大規模商業化。
可iled不同,雖然不如icroled,也很難全方位超越oled,但是便宜啊!
iled成本比lcd貴一點,但比oled便宜多了,顯示效果在部分維度超越oled,整體五五開。
更低的成本,顯示效果各有優勢平分秋色,就這一點,直接無敵!
唯一可惜的,就是iled背光模組難以壓縮,不適合追求機身超薄的手機,否則真是全方位無敵。
但用于電視,車機,大尺寸高端平板,高端筆記本,還是沒問題的。
尤其是專業創作、hdr影音、追求極致畫質的筆記本和大尺寸高端平板,非常適合iled。
畢竟iled的亮度和精準色彩、壽命,全方位碾壓oled,成本又比oled低得多,可以說優勢極其明顯。
現在手機都是lcd,過幾年,旗艦手機會全面升級oled屏幕,再過幾年,中低端手機都升級oled。
而電視、平板、車機、筆記本等領域,友商會繼續采用lcd。
只有少數三星、索尼、lg的高端電視會采用oled,售價要一萬,兩萬,三萬,甚至五萬……這么高的價格,注定銷量平平。
但星逸科技在低端產品采用lcd,高端產品全面升級iled,價格也是大眾買得起的價格,必定對友商的lcd實現降維打擊,也對友商的高價oled實現毀滅打擊!
要知道,iled可是和oled五五開的存在,在亮度、精準色彩、壽命更是有著絕對優勢,碾壓友商的lcd自然沒有丁點問題。
再加上大屏幕領域,iled價格比oled低得多,碾壓oled也沒問題。
十年后,55英寸oled電視都要上萬,75英寸以上,更是要大幾萬。
而十年后,55英寸的iled只要兩三千,75英寸以上,也只要大幾千。
整體五五開的效果,十倍的價差,oled沒有任何前途。
這也是王逸了15億收購,發力iled領域的本質原因,就是看好iled的輝煌未來。
icroled成本太貴,無法大規模商用。
oled亮度低易衰減,燒屏,瞎眼,成本也高,手機和小尺寸的平板用還可以,但電視、筆記本、大尺寸平板用oled,那成本太高,為此只能選擇最垃圾的lcd。
畢竟lcd雖然垃圾,但是便宜。
可iled不同,成本不高,現實效果極好,對比度接近oled,亮度、靜態顯示、壽命碾壓oled,也不會像oled那么傷眼燒屏亮度易衰減,總體來說接近完美。
一旦星逸科技搞定iled技術,再和京東方聯合實現iled屏幕量產,必將改變整個面板領域的格局!
也將改變電視、車機、筆記本、顯示器、大尺寸平板等眾多領域的格局!
芯片固然重要,但屏幕直接關系到顯示效果和觀感,同樣無比重要。
兩臺電視放一塊,iled屏幕比起友商的lcd屏,能實現畫質碾壓效果。
消費者購買哪一款,更不用說。
簡言之,oled是畫質王者,而iled則是全能戰士!
oled亮度低,容易衰減,更適合臥室等光線較暗的地方,進行觀影、游戲,但要承受超高成本,尤其是75英寸以上的大屏,比iled貴一萬多,還要承受燒屏風險。
而iled超高的峰值亮度不衰減,明亮的客廳,灰暗的臥室,都無所謂。靜態現實效果極佳,成本不高,壽命長,色彩對比度不及oled但也很驚艷,再加上背光分區,可謂是十項全能。
因此,oled只在手機屏幕和輕薄筆記本等少數領域有市場。
而iled則通吃電視,車機,顯示器,大尺寸平板,筆記本等領域。
一旦突破,前途無量,星逸屏幕也將徹底崛起。
有菲羅肯揚特等人的研發能力,再加上后續招募的人才,星逸屏幕的進展速度,王逸一點不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