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風看著都差點流口水了...
因為這里實在是太多李逸風想吃的東西了。
可是現在李逸風的當務之急是找點賺錢的活干。
不過具體做什么他還沒想好,便想著先把臨安逛一番再說。
熟悉一下環境總沒有錯,也可以順便看看有什么工作適合他做的。
隨后他便開始圍繞著臨安轉悠了起來。
很快他就看見了一座又高又大的石拱橋,橋長約莫百米,高度有差不多四層樓高,并且橋身上還有三孔。
后面找了位拉黃包車的老伯一問才知道,這是臨安的拱宸橋。
拱宸橋的“拱”是指“拱手”,泛指擁戴,“宸”是北辰星,也就是北極星,北方最亮的星,代表“帝位”,“拱宸”這個名字就是百姓擁戴皇帝的意思,要知道這條水道當年可是可以直通清朝京城的。
原先拱宸橋地區商業并不發達,只有幾家菜館和小旅社,供過往的運河船工吃飯、休整之用。
老伯平時拉黃包車什么人沒見過呀,一看李逸風這個樣子就知道他是初來乍到臨安的,并且還是這般小孩模樣,便告誡他,讓他不要靠近拱宸橋。
李逸風既然來到這里,肯定要探明白情況呀,當即就是拿出了五個銅板塞給了老伯,讓老伯有多少情況說多少情況。
老伯一看到錢,一下子話茬子就打開了,一副知無不言的樣子。
據說在前朝,臨安城城內就有62萬余人了。
然而在前朝某位帝王在位的第二十一年,掌管神州的前朝的人在一場戰役中大敗,簽了份文件,臨安被開為別國的通商商埠,而拱宸橋的另外一端則被辟為他們的租界。
別國人在這個租界中興辦了所謂的“四館”,即煙館、戲館、艷館、搏館,其中,又以艷館最為有名。
提到當時的拱宸橋處的艷館,就不得不提到“福海里”,“福海里”是上海人鄭阿在xxxx年仿照上海福海里建造的,房屋為石窟門建筑。
老伯想了想,接著說道:
這“福海里”是二層青磚小樓。“福海里”的女子一般稱“堂子的女人”,也叫“堂姐”,她們都有衛生執照,收入很高,按章交稅,且每個月所交稅銀高達4塊大洋。
而拱宸橋的艷館又分為三個等級,一等艷館全部在大名鼎鼎的“福海里”,在這里營業的都是高級艷女,外表高雅,皮膚白嫩,懂琴棋書畫,數量多達200多戶;二等艷女則雜居在拱宸橋東別國人修筑的二馬路一帶的樓肆上;三等艷館為最低檔次,全部在拱宸橋西頭,這里已經不在別國租界范圍內了,艷女也多來自浙西農村。
前朝的人害怕這股邪風向城區蔓延,索性準許拱宸橋的艷館合法營業,想把該行業限定在別國租界內,結果這一手徹底把拱宸橋地區搞成了遠近聞名的紅燈區。
提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及一個人。
張嘯霖。
據說上海近代海幫三大頭目之一的張嘯霖就發跡自拱宸橋,而張嘯霖的兩大特點,一是親別國,二是去逼良,這都帶有很深很深的拱宸橋印記。
“老伯照您這么說,那也就是說,張嘯霖在拱宸橋另外一邊的別國租界,很有勢力?”李逸風聽完之后,將信息消化完后便接著問道。
“可以這么說哩,張嘯霖就相當于別國租界的大管家,整個拱宸橋一帶都是他在管理著的。”老伯點了點頭說道。
李逸風算是明白了不少,連忙感謝道。
在知道這些消息后,李逸風第一想法是對拱宸橋另外一端敬而遠之。
第一是有上海海幫的緣故,能不招惹到就盡量不招惹。
第二是因為是別國的租界,如果里面有人能認出自己。
那可得再次逃離這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