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穆措河谷的后半段沒有那么曲折,我們行進的速度也快了不少。
在今天下午的時候,我們的面前出現了河谷的出口,納穆措河到了這里似乎還變寬了不少,進河谷的時候猶如小溪,河道寬也就是個四五米的樣子,甚至更窄。
而現在,眼前的河道已經有七八米寬了吧,雖說河水依舊淺不及膝蓋,但還是有點河的樣子的。
出了河谷,我們一直眼這納穆措河前進,那三個開車的伙計會在前面一個啞巴崗的地方等著我們,那里就是我們的下一個落腳點。
啞巴崗這名字不知道是誰取得,聽起來很有趣我便問了問余老。
余老說,啞巴崗就是一個能讓人變成啞巴的地方,但并不是你人到了那里就會成為一個啞巴,而是因為啞巴崗的特殊地理環境。
據說啞巴崗那里很久以前曾經有一條直達長江的灣流,沒有人知道這條河的名字,傳說這條河的源頭是一個很大的湖。
后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湖不知是何原因竟然慢慢枯竭了,河也沒有了源頭,也很快就成了一條滿是沙土干涸大道。
至于為什么后來被人稱作是啞巴崗,那是因為每逢夏季,會從南方吹來季風,季風帶動干涸的沙土會形成漫天遍野的沙塵暴。
那個時候人的視線可視度不會超過五米,可以想象那種程度的沙塵暴是何等的壯烈,如果身處在啞巴崗,正好遇上沙暴天氣,人在其中,別說張口說話了,就是看路都張不開眼睛。
“不是吧余老,那你還讓我們去那里落腳?”我不可置信的望著余老說道。
余老笑了笑說道:“沙塵暴那也是很久之前的事了,現在的啞巴崗只是徒有其名而已,那里現在都是一個接一個的草垛子,還有一些常年青的樹木,不會有什么沙塵暴的”。
我會意點點頭,想到一些問題:“既然啞巴崗之前是條大河,俗話說的好,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更何況是條大河”
“前人都是伴水而居,雖說藏族很早以前都是游牧為主,但是肯定都會經常活動在啞巴崗這條大河的附近,至少會經常來到這里”
“那么啞巴崗那里會不會有關于婆羅門族的遺跡?”
當我說完以后,余老嘖嘖一聲:“你這樣說不無道理,但是據我所知,婆羅門族比較特殊,他們不是游牧名族,而是定居式的和部落差不多的形式的族群”
說道這里余老竟然自顧自的掏出了一根煙,停下了腳步,我們也跟著聽了下來。
余老點著煙后抽了一口:“群居這也正是婆羅門族最為特殊的地方之一,也正是因為這樣,婆羅門建立了一個和國家性質差不多的種群,我們也才有機會去尋找他們留下的遺跡”
“否則,要是游牧的那種,這樣的族群基本不會建立穩定生存據點,更不會留下一個讓人有探索欲望的文明”。
余老說完后,眼中竟然閃著希翼的光芒,像是對婆羅門的事物極為地崇拜和渴望。
衛蘭站到了與老的跟前:“那也就是說這個婆羅門族以前是以一個國家的形式存在的?”。
余老鄭重的點點頭:“沒錯,婆羅門族以前確實是以一個國家的制度存在,他們有嚴格劃分的等級階層,還有各種各樣的下屬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