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弘毅記得,77年高考,每個考生可以填五所重點大學的志愿,還能填五所普通大學,接下來還可以填幾所大專中專院校。
給出的選擇還是很多的。
基本上可以確保每一個達到分數線的考生,都能有學可上。
“第一志愿,肯定是優先填報自己最想上的那所大學。同學們不妨把目標稍微定高一點,要相信自己的實力。”
劉弘毅給大伙兒打氣。
“第二志愿,要選一個自己很喜歡,同時其他條件也適配的學校。”
“劉老師,什么叫其他條件也適配?”
“這個就見仁見智了,每個人的想法都不盡相同。要是我的話,我就會選擇一個離家里比較近的學校。這樣可以經常回家看看。同學們,自然規律不可逆,隨著我們的成長,父母長輩們會越來越老,多陪伴吧。”
這番話一說出來,不少知青都臉色微動。
個別感情豐富的女知青,甚至眼圈瞬間就紅了。
“要是家庭條件比較困難一點的同學,可以考慮報考軍校和師范類學校。”
實際上,在接下來的幾年,大學生,大專生乃至中專生,都是有生活補助發的。這是國家考慮到實際情況,為了確保每一個人才都能順利完成高等教育制定的政策。
這個生活補助,能夠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有一些特別節儉的,甚至還能有一點結余。
但是軍校和師范類學校的補助會更高一點,軍校還有服裝發,也能節省一筆不小的開支。
不少人都非常意動。
這個時代,有幾個人家里是十分殷實的?
劉弘毅家里,父母都是干部,就他一個小孩,以前他沒有工作的時候,也不是非常的寬裕,畢竟老家還有些親戚需要照顧。肖亞文的父母,也就是劉弘毅的外公外婆,都在農村,每個月都要寄錢回去的。
當然,劉弘毅參加工作之后,他們的條件,就要好過楚州地區的絕大部分人了。
聊了一些填報志愿需要注意的事項之后,劉弘毅宣布下課,休息二十分鐘。
他考慮,可能還需要再編一個小冊子,就把這些注意事項寫上去,發給全地區的考生,讓每個人都做到心中有數。
時間在緊張的備考中緩緩流逝,很快就到了十二月中旬。
高考臨近。
最后一個星期,劉弘毅沒有繼續講課,而是給自己留了幾天的時間。名義上是需要自己復習一下功課,實際上是給艾小雨一個人開小灶。
劉楚安的兒子要和艾高峰的女兒在一起溫習功課,任誰都無話可說。
這種事吧,只要雙方父母同意,其他人是不能置喙的。
艾小雨確定報考文科。
理化不用補習。
劉弘毅把主要精力放在補習數學和政治上。
語文,歷史地理是不需要補的,艾小雨的底子很好。而且這些知識也很難靠臨時突擊來考高分,主要還是看平時的基礎打得好不好。
數學這一塊,沒啥好說的,直接開大!
先把那道12分的大題目補上。
然后再進行針對性的補習。
直接上題型。
劉弘毅記憶中凡是有那么一點印象的,都給講一遍。
艾小雨本來就是尖子生,雖然選了文科,只是她文科成績更好一些,并不意味著數學很差。所以劉弘毅的補習并不費力。
然后就是作文題。
直接點題還是不行的,會被當成神棍拉去解剖。
不過劉弘毅找到了類似的范文。
那就是靜江第二大城市祖陵市的高考優秀作文《當我走進考場的時候》。
是的,在此之前,祖陵市就已經提前進行了高考。
因為祖陵是靜江省確定的高考試點城市,比全省統考要早一些。
這篇《當我走進考場的時候》就是一篇高分作文,劉弘毅看了之后,發現和《心中有話向黨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直接就拿給艾小雨當范文了。
至于他自己,也早已寫好了作文。
并不是他記憶中的那一篇,而是重新寫的,花了一整天的時間來寫。
他決定要寫一篇有些分量的高考作文。
僅僅考一個高分,似乎還有些不夠。
整個高考,唯一能夠自由發揮的,也就只有作文了。劉弘毅想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
在他的輔導之下,艾小雨的準備工作也做得相當充分了。
12月16號,劉弘毅放下書本,一大早就和艾小雨一起,前往楚新縣第一中學。
他和艾小雨都已經確定會在這個考點參加高考。
楚新縣教委在縣一中這里設了個臨時辦公室。
劉弘毅和艾小雨在一中轉了一圈,確認了自己的考室之后,來到縣教委的臨時辦公室,準備協助工作人員做些工作。
突然一個聲音很驚喜地響了起來。
“劉老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