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重來一次,劉弘毅怎能讓自己的老師再為這個事情憂心如焚?
和楚州地區合作研發輕便摩托車生產,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雖然在今后的數年之內,576廠會有比較充足的軍工訂單,這些民用產品的生產技術一時半會用不上,但這都是技術積累。
只要形成了民用產品的研發體系,培養出一批相應的科研人才,576廠將來在轉型的時候,就會比另一個時空輕松得多。
“老師,宋廠長,明年我們576廠的生產任務,應該確定了吧?”
“確定了。全力以赴生產35榴和40榴,還要生產部分60速迫。”
這三樣,全都是劉弘毅研究出來的新產品。
樣品試制都是在576廠完成的。上級部門指定他們廠生產,十分的理所當然。
“這樣的話,那明年我們廠的科研人員,會相對比較輕松了。正好,認真研究一下摩托車,另外還有輕型小汽車以及越野車的技術細節。”
劉弘毅很清楚地記得,576廠轉型之后的第一個產品,就是自行車。
每生產一臺自行車,虧損兩塊錢。
但不生產的話,連職工的基本工資都沒辦法保證。
現在嘛,當然要“升升級”。
劉弘毅記得很清楚,著名的“神車”——無法確定能塞進去多少人的那種微型面包車——就是八十年代中期才正式生產的。
現在他提前好幾年開始布局,楚州地區和576廠,未必就搞不出來國產“神車”。
微型汽車的研發生產,技術難度并不太高。
至于兩沖程輕便摩托車的技術難度,就更低了。
劉弘毅之所以提出來要搞摩托車和小汽車企業,不僅僅是因為在未來的一二十年內,不愁銷路,另外一個更關鍵的點是:車企會帶動整個產業鏈的開發。
等國家正式開始改革開放之后,楚州地區將可以依托車企,搞產業一條龍。
帶動和養活足夠多的民間小廠以及加工作坊。
而這些民間小廠與加工作坊,又是培養合格技術工人的“小學校”。
一座城市,一個地區想要提升競爭力,光有幾個大企業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足夠的底蘊。
楚州是內陸地區,不沿海不沿江,沒有什么交通便利,劉弘毅很清醒地沒有為整個楚州地區設定“商業立市”的基調。
那不靠譜。
搞商業,搞金融,絕對競爭不過沿海地區。哪怕有他這個作弊者都不行。
只能走工業為基,工農業結合發展的路子。
“老師,宋廠長,最重要的是民用產品的研發制度和團隊,馬上就要建起來,要當成今后幾年廠里最重點的工作去抓。”
“萬一以后,軍工生產計劃減少,沒有幾樣靠得住打得響的民用產品,咱們那么大的一個廠子,到時候吃飯都困難。”
劉弘毅也不管會不會引起別人的“懷疑”,自顧自說道。
反正大伙兒又不是頭一回領教他的與眾不同了,驚訝著驚訝著,就習慣啦。
宋安華笑著說道:“譚老師也是這個意見。所以這次把廠里的技術骨干都帶過來了,咱們加把勁,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先把這個輕便摩托車的工藝流程和生產流程搞出來。”
“軍地雙方齊心合力的話,明年下半年,就能見到成品了。”
看得出來,宋安華對劉弘毅這個建議也很感興趣。
劉弘毅笑道:“那就太好了,我已經向艾書記和我父親提過建議。576廠幫摩托車廠把生產線建起來之后,咱們576廠的職工子弟,可以優先招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