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之行,十天之后結束。
科研所的同志走訪了大量的一線指戰員,對幾款新武器的實戰性能,做了比較詳細的了解。
總體上,一線指戰員對新武器十分滿意,當然也提出了一些有待進一步改進的小問題。
對35榴最大的改進要求是增加彈藥威力和射擊精度。
對40榴的最大改進要求,是裝填速度的提升,如果能把單發改成連發,那就完美了。
60速迫,一線指戰員希望能夠增加直射模式。
82迫榴,希望能夠進一步降低重量,增加機動性能。
另外還對紅外夜視儀提出了意見,希望能夠更加小巧一些,佩戴方便些。
科研人員都做了認真記錄。
對科研人員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于軍長表示非常贊嘆。
據一線指戰員反映,這批武器在實戰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大大降低了我軍傷亡,對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
于軍長表示,將給科研所和科研人員請功。
段為民自然是謙虛謹慎了一番。
不過任誰都看得出來,段主任還是有一些驕傲和自豪的。
科研三所,算是在他的領導下有了明顯的進步。
有了這些硬邦邦的成績墊底,對于邰校長“拜托”他的那件事情,老段心里也有了幾分底氣。
回到科研所,開了個小會,所有課題組組長以及曾經的組長,都獲得了段主任的表揚。
正式的請功,那還要一些時間來走流程,但這并不妨礙,老段給劉弘毅小小的提拔一下。
比如說漲一級工資,享受副營級干部待遇。
對于偌大的一個副軍級科研所而言,這都不叫事。
只需要一個理由。
于軍長的夸獎,前線指戰員的肯定,這就是理由,而且非常過硬。再說,后續的改進,不也還得劉弘毅出力嗎?
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那是不對的。
接下來的時間里,副營級現役干部劉弘毅同志安心在慶華學習,同時致力于慶華大學產學研一體化進程的推進。重點是微機應用的推廣。
這才是真正的大事業,也是未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全世界大國競爭的根本所在。
當然,在此之前,他還得先完成一個“小實驗”。
那就是編纂《慶華大學科學技術發展全書(目錄)》。
他的報告交上去,引發了學校科學技術發展委員會的高度重視。邰校長立即召開了科技委全會,十五位科技委員悉數到齊。
劉弘毅的報告,被分發到這些科學泰斗的手里。
依舊是手寫版。
本來這個報告,是可以用打印的。
微機操作界面漢化成功之后,勉強具備了這個功能。
不過劉弘毅還是堅持手寫版本。
說起來,劉委員也是有私心的。
《慶華大學科學技術發展全書》的編纂,必將成為慶華大學劃時代的大事,并且這本全書永遠沒有完結的那一天。只要慶華大學還存在,這本書就會一直編纂下去。
作為慶華大學科技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他的這份報告,將會成為“典藏品”。
在這件大事中,這份報告的份量,等同于鷹醬的《獨立宣言》。
未來注定要進“博物館”的,至少是慶華大學的校史陳列館。
一份漂亮得如同印刷體,“毫無瑕疵”的手寫體報告,難道不比電腦打印出來的報告更加珍貴,更加具備收藏價值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