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辦事處建在一起。
這一點,也完全符合劉弘毅腦海中的記憶。
后世網絡上有一個段子:靜江的省會是哪里?不是大寧,是江口!
江口就是靜江人的天下。
至于東三省的省會,別懷疑,那當然是瓊海省的天涯市。
不知道的,還以為海島的官方語言,是東北話呢!
要地皮,還只在其次。
楚州的最終目的,是要和四大經濟特區都簽署“友好城市”合約。在國內,這個就相當于“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了。
今后,經濟特區能夠享受的很多優惠政策,楚州都能享受到。
大寧的操作模式,和楚州相差不大。
但劉弘毅當初給艾高峰的建議,就是大寧要發展成為整個靜江的貿易中心。
好幾個專門的大商業區,已經在規劃開建了。
小商品市場,建材市場,家具市場,電器市場,分門別類,都要在大寧搞起來。
所以,大寧更加注重和四大經濟特區在商業上的合作。
竭誠歡迎經濟特區的企業,到大寧來設置辦事處和銷售處。經濟特區的產品和商品,在大寧都能享受到“最惠國待遇”。
談妥了大寧和楚州與四大經濟特區的合作模式。
接下來要談的,是慶華大學在楚州設立科研基地的問題。
在建工廠這件事上,慶華大學和楚州沒有互補性。
楚州建的工廠太多了,多到現階段根本就無須從外邊引進工廠。但楚州的短板也非常明顯,那就是工業基礎依舊薄弱,科研力量嚴重不足。
現在楚州的所有工廠,都是以輕工業為主的,高科技企業少,重工業也少,只有一個鋼鐵公司,正在籌建。
慶華工業園這兩年雖然高速發展,到底時間還不長,產能有限。
慶華大學的許多科研成果,暫時沒辦法轉化為實際產品。
一句話,慶華工業園吃不下來。
要加快變現的速度,那就必須要尋求外援。
楚州有政策,有地皮,有工人,還有一整套完整的產業工人培養機制,缺的是科研人員和技術人員,這一塊,正好是慶華大學的強項。
所以,慶華大學在楚州建一個科研基地,就很有必要。
一方面,慶華大學可以把自己生產不過來的東西,交給楚州去生產,盡快把科研成果轉變為實際產能。另一方面,慶華大學的科研人員和技術人員,可以幫助楚州的工廠進行快速的技術升級,新產品研發。
這才是優勢互補。
有劉弘毅居中協調,這個合作,基本上沒有任何難度。
齊森校長和趙遠方副校長俱皆親口表態,這個科研基地,可以馬上就建。等楚州代表團回去的時候,慶華的考察團隊,可以和他們一起動身。
過年前,就能拿出基本的規劃方案。
等過完年,科研基地立馬就能開工建設。
典型的雙贏策略。
楚州地區地改市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之中,基本上已經沒有了任何障礙。
不過這種事,和底層群眾無關,大家只要每天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關鍵這小日子越過越有味道。
楚新縣城南郊。
時令進入冬季,遠望群山,一片蕭瑟。
以往這個時候,農田地里,是看不到幾個人的。除非是冬季搞大會戰,大搞農田水利設施修葺。不過這幾年,這樣的大動作也早就停下來了。
大家都在貓冬。</p>